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范增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范增的能力到底有多强?
《史记》记载了范增三件事,第一件事献策项梁拥立楚怀王,第二件事建议项羽鸿门宴杀刘邦,第三件事荥阳与项羽分道扬镳。通过这三件事,我们大体上可以看出范增的能力。
1.范增有很强的洞察力
范增对事件的穿透能力,在当时绝对是一流的,他能通过表象,一眼看穿本质。比如,对陈胜失败的原因,他认为义军缺少一面旗帜,导致队伍后劲不足,缺乏统一人心的标杆。所以他建议项梁,拥立楚王之后,让天下人统一到一面旗帜之下。
事实证明,他的这个建议确实起到了作用,项梁借着楚怀王的名义,和先祖项燕的名望,队伍迅速发展。虽然他的这个计策,也给项羽后期如何处理楚怀王这个累赘,带来大麻烦,但不能否定范增的眼光独到,顶多说范增看到了问题,但解决问题的方案不完美。
在看待刘邦的问题上,范增也表现出了他的敏锐。他能通过刘邦抢先入关,并在关中秋毫无犯的举动,嗅觉到了刘邦不安分的气息。所以,他直言项羽,未来对你威胁最大的就是这个刘邦,赶紧除掉。
这两件事都说明,范增的洞察力非常强,七十年的生活历练,没有辜负他“好奇计”的大名。
2.范增长于决断杀伐果决
范增如果是单位一把手,绝对是个好的决策者,他所表现出来的决断能力,和果决的杀伐,一点老人家的暮气都看不到,而是充满冷峻、刚毅和霸气。
一般情况下,谋士之所以只能做谋士,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谋士往往看到问题所在,却没有贯彻执行方案的领导素质,我们在范增身上,看到了不一样的气质。
比如对待刘邦,他坚决主张从肉体上消灭,并一而再再而三地催促项羽动手,项羽犹豫不决时,他干脆越俎代庖,布置项庄上场,行刺失败后,气得大骂项羽。
所以,严格意义上讲,范增又不是一位好的谋士,喜欢越位行事。
3.范增缺少仁爱和价值取向
项羽一生中,没少留下违背道德的杀伐行为,比如坑杀二十万秦军、祸害关中、谋害楚怀王等,这些事件中,丝毫没有看到范增站出来说半个不字。尤其是楚怀王之死,按理来说,楚怀王是范增力主拥立,他应该对这件事有所表态。没有反对意见,就表明范增是项羽这些行为的支持者!
所以,后世不少史学家认为,范增有价值取向的问题。其实也不奇怪,范增的表现足见他就是一名纵横家,一切为目标服务,善谋断,不受道德约束,跟儒家就不是一类人。
4.范增短于识人和自省
范增最大的能力短板,就体现在识人和自省,这一点基本是史学家们的共识。
范增一边大骂项羽“竖子不足与谋”,一边还是充满期待地辅佐他,一边受着气,一边又忍气吞声为他出谋划策,从根子上讲,他还是不能看透项羽的本质。
同时,范增对自己也缺乏必要的自省,明明是一个谋士,偏要替项羽决断,明明年事已高,偏偏执着于靠不住的功名。所以,包括蔡东潘、苏轼在内的史学家,都指责范增在这方面的“鄙陋”。
范增与项羽的关系到底如何?
表面上看,项羽对范增表现出足够的尊重和信赖,对他以“亚父”相称,其实这都是表象,和后人的误解。
1.“亚父”的称谓是尊敬,但是不代表信赖
后人一看到“父”,就误以为项羽以“父”称之,就一定表示项羽拿范增当爹,其实是误解。“亚父”直接翻译过来应该是“老爹”,是指对年长者的尊称,一种泛概念称呼,而不是特指,就相当于今天,你称呼身边熟识的老人家为“某老爹”一样,没有特别含义。
大概是范增曾经辅佐项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项羽是范增的少主,所以,项羽的这个称呼,被附会了一些特别的亲近,但是无论如何,跟“父”的概念差得太远,更与信赖没有关系。
2.项羽没有把范增的建议当回事,也没拿范增当重臣
都说鸿门宴上项羽糊涂,不理解范增的一片苦心,其实站在项羽的立场,恐怕未必如此。项羽真的一点看不出来刘邦的威胁吗?如果是这样,他为何在分封刘邦的时候,煞费苦心地将他封在偏僻的汉中?
项羽更关心的事其实是当下,而不是未来,当下是什么?灭秦以后,让所有的反王们,感恩戴德地回到封地。因此他不想起争端。虽然他手握大权,毕竟楚怀王才是名义上的共主,他首先要考虑,不能因为自己的极端手段,导致诸侯王彻底倒向楚怀王。
所以,只要刘邦表现出顺从,哪怕是表面的顺从,眼下不生事,项羽都可以容忍。范增考虑的是未来,完全不顾眼下,所以立场不一样,处置方法就有差异。不过,作为决策者的项羽,他没必要事事都对范增讲那么透,况且楚怀王是范增建议所立,项羽能说吗?
3.陈平的离间计得逞,表明项羽没有真正信任过范增
陈平的离间计其实不算高明,为何就起了作用?离间计离的是心,假如彼此之间没有裂痕,再高明的离间计都不起作用。相反,只要彼此之间有裂痕,哪怕一点点风吹草动,也会被扯裂!
至于项羽为何不信任范增,历史上多有猜测,大才子苏东坡认为,他们之间的裂痕就在楚怀王身上。苏东坡认为,项羽杀楚怀王一定遭到过范增的激烈反对,这件事给他们二人之间造成了难以弥补的裂痕。
不过史书没有记载,只能是猜测。我个人认为,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范增在项羽心目中,从来就不重要。后世人认为范增重要,是因为刘邦说“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是后人觉得范增重要,所以想当然认为项羽也一定认为范增重要。
正因为项羽不认为范增重要,所以,背离间就很容易。
项羽听从范增,真的就能干掉刘邦吗?
讲清楚了范增的能力,以及他与项羽的关系,就能回答一个问题了:假如项羽跟范增没有嫌隙,对他言听计从,还会不会有楚汉相争?
换一个问法就是:假如项羽接受范增的建议,能杀得了刘邦吗?我认为很难!
在出席鸿门宴之前,刘邦阵营是做了充足准备的,不是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莽撞行为,第一个准备就是项伯的内应。要知道,项伯的份量远不是范增可比,他既是项羽的叔叔,又是项羽阵营最重要的实力派人物。
项梁起兵不是光靠他自己,而是整个项氏家族,包括项伯在内。所以,严格意义上讲,项伯是项羽集团的大股东之一,项羽做不到完全独断专行。
这就不难理解,项伯为何敢公然做出资敌行为,项羽明知道项伯已经提前泄露了他的计划,不但没追究,还接受了他的建议,原因就是项伯的份量太重,项羽不得不慎重考虑。
有项伯在,刘邦等于戴了一顶钢盔,除非项羽为了接受范增的建议,跟项伯闹内讧!
刘邦还有第二手准备:随行有死士护卫,坝上有军队接应。
项伯这个护身符万一失败了怎么办?这个问题在刘邦出行之前,一定是有解的,否则刘邦不可能去。鸿门宴对刘邦阵营来说已经是明牌,既然是明牌,就一定是在有对策的基础上才能出牌。尽管后面的准备没有发挥价值,但是零星的资料显示,张良等人已经做好充足的准备。
或许还有没有暴露的第三手准备:比如策动其他诸侯王集体反抗,或者启动项羽阵营中预埋的钉子,等等。
这两种情况会出现吗?虽然没有证据,但是很可能远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多。把刘邦的危机包装成项羽与所有诸侯王的矛盾,捏住项羽的软肋,这一定是常规操作。项羽在刘邦那里有钉子,刘邦就不能在项羽那里有钉子?不可能的嘛。
总之,只要刘邦在明知有危险的情况下还出席鸿门宴,就表明一定是安全的,一定考虑到了项伯失败的可能。
所以,即便范增说服项羽,鸿门宴也一定不可能得逞!
综上所述,范增有很强的洞察力,也有很强的决断能力,可是他也有很明显的短板,从细节分析看,范增在项羽心目中地位并非想象中那么重要,两人的关系也并不那么亲密,这就是范增后来被项羽抛弃的原因。
即便项羽听从范增的建议,也达不成鸿门宴上杀害刘邦的目的,何况项羽原本就不是很信任范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