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为什么要废王立武?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女皇帝,她一生的政治成就和传奇经历,其锋芒都掩盖了丈夫唐高宗李治的历史地位。武则天最初走上政治舞台,离不开李治的信任和支持。武则天自贞观十一年进宫,到永徽六年,十八年过去了,武则天一路历经坎坷,终于从唐太宗的才人变成唐高宗的皇后。在唐高宗李治“废王立武”的事件中,不仅仅是武则天夺取后宫之主的胜利,更是唐高宗为摆脱父亲的阴影、巩固皇权的斗争。
历史上对唐高宗李治的定位是性格懦弱、敏感多情。他的前半生都生活在父亲唐太宗李世民的阴影之下,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我们一起来看看,李治是怎么当上太子、成为皇帝的。
李治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个儿子,长孙皇后的第三个儿子。李治前面有两个嫡出的哥哥,嫡长子李承乾8岁的时候已经早早的被立为太子,本来这个太子的位置怎么也落不到李治的头上。但是李承乾小的时候聪明可爱,长大之后患上了足疾,性格也变得叛逆,沉迷声色犬马。唐太宗先后派了十几位元老名臣作为东宫辅臣。面对上疏进谏的大臣,表面上正襟危坐、痛思己过,背地里对于屡屡劝谏的于志宁、张玄素等人想要痛下杀手。李承乾曾对侍从说"我作天子,当肆吾欲;有谏者,我杀之,杀五百人,岂不定?"由此可见,李承乾并不是一个广开言路的明君。而且李承乾喜欢学突厥人,把头发披散着梳成辫子,打扮成突厥人的样子。他喜欢装成突厥可汗死的样子,命令侍从装成突厥部落的百姓,骑马围着他的身体转,并且痛哭流涕。这时李承乾突然跳起来说:“使我有天下,将数万骑到金城,然后解发,委身思摩,当一设,顾不快邪”。
唐太宗渐渐地不喜欢李承乾,那么嫡长子不行了,就得考虑嫡次子了,魏王李泰渐渐走入了唐太宗的视野。李泰才华横溢,爱好文学,唐太宗允许他在府邸设置文学馆,自行招纳学士。贞观十五年,李泰等人编了一本《括地志》,主要讲唐朝的山川地貌。李泰的眼界不凡,让唐太宗对他的态度越来越好,使得李泰渐渐对皇位有了想法。
大家都知道,唐太宗是通过玄武门之变登上皇位的,这就给后人形成了一个恶例,让后代认为皇位是可以争来的。虽然当时唐太宗并没有易储的想法,但是李承乾面对父亲的冷落和深得父亲喜爱并有夺嫡之心的弟弟李泰,在暗杀失败之后,打算起兵逼宫,结果事情败露。唐太宗非常生气,他也在反思自己,如果废掉李承乾,改立李泰为太子,那就相当于告诉后代,皇位可以随便争取,那宫廷就再也没有安静的时候了,于是痛下决心,把李承乾和李泰双双废弃,立晋王李治为太子。对于李治来说,这个太子之位是天上掉馅饼,砸到了他的身上。那么李治的性格是否符合太子乃至以后成为皇帝的素质和要求呢?李治的性格特征
《旧唐书?高宗本纪》记载李治“幼而岐嶷端审,宽仁孝友”。“岐嶷”就是聪明绝顶的意思,这是对李治优点的一个全面的评价。首先,李治是一个聪明的人,他的聪明主要表现在文学方面,他的文章非常华丽,而且善于谱曲。其次,李治是一个孝顺的人。唐太宗评价李治仁孝,甚至说“汝能孝爱如此,吾死何恨”。第三,李治是一个善良的人。贞观十七年,李承乾和李泰被废后贬到地方,李治前去送行,看到两位哥哥衣衫单薄,随从也很少,于心不忍,向唐太宗上疏,念及父子之情,给两人多一些衣食补给。可以看出李治对于兄弟的眷眷深情。第三,李治是一个聪明的人。
但是,李治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不足之处就是懦弱。唐太宗对于李治的懦弱也是心知肚明,曾经对长孙无忌说:“公劝我立雉奴,雉奴仁懦,得无为宗社忧,奈何”,“雉奴”就是李治的小名。唐太宗心里也担心,李治懦弱的性格对于江山社稷并不是好事,因此唐太宗晚年,虽然身体不好,但是他仍然东征西讨,目的就是为了给儿子奠定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唐太宗晚年也着手清理李承乾和李泰的党羽,前太子李承乾的党羽侯君集杜正伦等、魏王李泰的党羽岑文本刘泊等不是被杀就是流放,这也是为了给李治创造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唐太宗临终前,为李治安排了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作为顾命大臣,也是想把李治扶上马,再送一程。有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在,李治可以“勿忧天下”。
李治从晋王成为太子的过程中,可以看出李治本身并没有夺嫡之心,而是两个嫡出哥哥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结果。唐太宗虽然将李治立为太子,但是也担心他的懦弱性格,无法治理好国家,为他做了一系列的铺垫。李治从太子到皇帝,一直生活在父亲的庇护之下。
唐高宗继位初期,与几位顾命大臣的关系非常和谐,他们也是达到了政治生涯的高峰。但是唐高宗“废王立武”事件,使得君臣关系第一次出现了裂痕。
说到“废王立武”,那就得提到这个事件的另一位主人公——武则天。唐太宗去世之后,作为唐太宗才人的武则天依照惯例,与部分没有孩子的妃嫔到感业寺出家为尼。为了改变命运、重回锦衣玉食的后宫,武则天也没有放弃希望,把李治作为最后一颗救命稻草,因为在公元648年,武则天与还是太子的李治产生了一段暧昧的情感。即使在感业寺这样恶劣的条件下,武则天也努力的维系着与李治之间的感情。永徽元年,在唐太宗周年忌日这天,李治到感业寺行香,武则天把握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时机,与李治见面了,两人执手相看泪眼,互诉衷肠。武则天梨花带雨的哭泣和历经世事后的成熟风韵,激起了唐高宗的无限怜爱之情。唐高宗暗下决心要接武则天回宫。但是武则天回宫,面临着三大问题。第一,武则天是唐太宗的才人,以这个身份入宫就违背了伦理。
第二,萧淑妃已经是唐高宗的新宠,武则天难以插足。
第三,王皇后以坐镇后宫,唐高宗懦弱的性格难以说服王皇后。
就在这个时候,有一个人出现妥善的解决了这三个难题,帮助武则天实现了重返后宫的梦想,她就是王皇后。重回后宫
为了削弱唐高宗对萧淑妃的宠爱,王皇后引进了竞争机制,让武则天回宫与萧淑妃争宠。唐高宗正愁不知道如何跟王皇后这件事,现在王皇后主动要求接武则天回宫,唐高宗当然是大喜过望。永徽二年,武则天以普通宫娥身份入宫,从基层做起。
重回后宫的武则天,不到一年的时间就让萧淑妃失宠了,完成了王皇后交给她的任务。俗话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武则天的争宠最终危及到了王皇后,尤其是武则天把她的长子取名“李弘”。“李弘”出自道教谶语——老君当治,李弘当出。意思是说太上老君将化名“李弘”降临尘世,那时候就会出现太平盛世,说明武则天期望她的儿子以后可以当皇帝,开创太平盛世。武则天把她的儿子取名“李弘”就意味着她已经不把恩人王皇后放在眼里了。
根据唐朝的后宫制度,皇后只设一人,只有现任皇后被废或者死亡,才能确立新的皇后。王皇后性格简重,沉稳端庄,既没有生病,也没有犯错误,根本不给武则天任何机会。为了争夺皇后之位,武则天一手炮制了“小公主死亡事件”,打响了皇后争夺战的第一枪。废立皇后可是国家大事,不能仅仅凭皇帝的感情和意愿,还需要大臣接受。而且唐朝非常讲究门第观念,皇后的选择更是相当慎重。武则天出身小门小户,没有骄人的家族地位,在朝中也没有可以依靠的大臣。唐高宗为何力排众议,坚持废王立武呢?我认为,除了唐高宗与武则天的感情之外,更是唐高宗巩固皇权的斗争,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皇权与相权的斗争。
第二,士族与寒门的斗争。
皇权与相权的斗争
前面说到,唐太宗去世前给儿子安排了几个顾命大臣,其中就有长孙无忌。唐高宗想要立武则天为后,首先想到的就是要得到百官之首的长孙无忌的支持。唐高宗为了笼络长孙无忌,先是送了长孙无忌“宝器锦帛十余车”,然后封了长孙无忌的儿子为朝散大夫。接受了赏赐的长孙无忌仍然不支持立武则天为皇后,唐高宗面对元老忠臣不合作的态度,深感自己受制于人。唐高宗意识到自己这个皇帝当得如此窝囊,一个皇帝给大臣送礼还办不成事,君臣关系从此就出现了明显裂痕。唐高宗想通过“废王立武”这件事,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本来仅仅是武昭仪到武皇后的妃子晋升之路,现在变成了唐高宗想从元老大臣手中挣权利,削弱顾命宰相的地位和权利,从而巩固自己的皇权。随后唐高宗多次召集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开会商议废王立武,褚遂良等人坚决不同意,甚至把手中的笏板放到地上,“叩头流血”扬言要罢官归田。唐高宗大怒,把褚遂良贬到潭州。武则天成为皇后不久,长孙无忌被指谋反而削官倒台。唐太宗给李治安排的两位顾命大臣都在“废王立武”的过程中削职被贬,不久便去世了,唐高宗也成功摆脱了父亲的阴影。士族与寒门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