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尉迟恭是什么身份来历?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尉迟恭,字敬德,本名尉迟融,后更名为尉迟恭,是唐朝初年著名的猛将,南宋学者对其有“临阵摧空,万人之敌。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评价;同时尉迟恭也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前后被封为吴国公、鄂国公,唐太宗李世民曾言“吾执弓矢,公(尉迟恭)执槊相随,虽百万众若我何!公之素心,郁如山岳”,由此可见唐太宗对尉迟恭的信任和倚重。
可如此忠臣良将却并非汉人,而是鲜卑人,其祖先是来自西域的胡人。确实,在魏晋南北朝之前,中原是没有尉迟这个姓氏的。尉迟其实是鲜卑的一个叫做尉迟的部落,他们跟随北魏孝文帝进入中原之后,被北魏孝文帝赐族名尉迟为姓,称尉迟氏。
尉迟氏部落虽然是鲜卑的部落,但其发源地并不在鲜卑。尉迟姓源自中亚胡人的一个分支,即“于阗”的塞人(斯基泰人),他们使用的是印欧语系伊朗语族东伊朗语支的于阗语,即于阗塞语。其族首领的世家姓氏叫做“Vi-ca”,音译过来就是“尉迟”。
到西晋时期,一部分“尉迟人”开始东迁来到鲜卑,与鲜卑拓跋氏联合,并逐渐崛起。由此,鲜卑多了尉迟这个部落。之后,尉迟氏一直跟随拓跋氏,辅佐其称霸于北方地区。经过长时期的东征西战,鲜卑拓跋氏终于建立了北魏政权,而尉迟氏的身价也随之水涨船高,成为北魏皇室中的世代贵族,也是北魏勋臣八姓之一。不过,北魏孝文帝大力推行汉文化,将很多鲜卑的姓氏改为了汉姓,比如:北魏孝文帝自己的拓跋姓改为了元姓,尉迟姓改为了尉姓。到了北魏末年,尉姓再次改回了尉迟姓。
不管是尉姓,还是尉迟姓,这个家族都涌现出了许多声名显赫的人物,尤其是在军事方面,涌现出的人才更是不胜枚举,这些人中我们最熟悉的便是尉迟恭了。
尉迟恭出生于武将世家,其曾祖父尉迟本真曾任北魏冠军将军、渔阳懋功,追赠幽州刺史;祖父尉迟孟都曾任北齐左兵郎中、紫金光禄大夫、北周济州刺史;父亲尉迟伽是隋朝的仪同大将军,赠幽州都督、常宁安公。尉迟恭早年时期也以勇猛闻名,隋炀帝大业末年,他在高阳参军讨伐暴乱兵众,因为军功显赫,一直被提拔到朝散大夫。降唐之后,他跟随秦王李世民平定王世充等反王时也立下不朽的功劳。
鲜卑人尚武,所以尉迟这个家族也是盛产武将。不过,北魏孝文帝时期鲜卑族便开始受汉文化影响而逐渐汉化;到唐朝时期,鲜卑人的与汉人几乎没有区别了,所以鲜卑的尉迟氏“差不多成了汉人了”。
那么没有迁到鲜卑的尉迟部落呢?历史上将迁往鲜卑的尉迟氏称为“鲜卑尉迟氏”;没有迁移的部分称为“于阗尉迟氏”。《北史于阗传》对“于阗尉迟氏“有相关的记载:“自高昌以西,诸国等人,深目高鼻。惟此一国,貌不甚胡,颇类华夏。”
其实在西汉时期,尉迟氏就建立了于阗国,而且到了东汉时期,这个国家的国力还是很强大的,史料记载其国“户三千三百,口万九千三百,胜兵二千四百人”、“从精绝西北至疏勒十三国皆服从”。不过到了北魏年间,于阗曾先后被吐谷浑、柔然攻袭,国势开始渐渐衰弱。
贞观十四年(640)八月,唐灭高昌国,九月置安西都护府于西州交河城(今新疆吐鲁番西交河故城址),管理西域地区军政事务。贞观二十年(646)六月,西突厥乙毗射匮可汗请和亲,唐使其属下割龟兹、于阗、疏勒、朱俱婆、葱岭五国作为聘礼。二十二年(648),唐军进驻龟兹国以后,便将安西都护府移至龟兹国都城(今新疆库车),同时在龟兹﹑焉耆(今新疆焉耆西南)﹑于阗(今新疆和田西南)﹑疏勒(今新疆喀什)四城修筑城堡,建置军镇,由安西都护兼统。
实际上,大唐和于阗的关系是非常好的,安史之乱爆发之后,于阗国君尉迟胜自率兵赴中原之难,乱平后,尉迟胜终老在长安城内而未回于阗。甚至在大唐灭亡之后,于阗国君还称于阗是大唐藩属国,并且将自己的名字改为“李圣天”。
关于于阗国灭亡的确切时间,没有史料记载,不过应该是在辽圣宗统和十一年(993)到北宋大宗祥符二年(1009)之间。因为在和田文书中有 “甘州可汗与于阗王书”,说明当时于阗还没有灭国;据《宋史·于阗传》记载,北宋大宗祥符二年(1009),于阗黑韩王派遣回鹘人罗厮温等前往中原朝贡,说明此时于阗已经亡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