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占廷帝国

时间:2023-09-07 08:02:19编辑:奇闻君
解密:黑暗的拜占庭皇室为什么能玩出繁荣的帝国?

拜占庭是一个古希腊城市,为现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旧名。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成东西两部分,东罗马帝国领属包括小亚细亚、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以及美索不达米亚和南高加索的一部分,首都为拜占庭旧址君士坦丁堡,故又称东罗马帝国为拜占庭帝国。1453年5月29日奥斯曼帝国攻陷了首都君士坦丁堡,历时一千余年的拜占庭帝国灭亡。

拜占庭的皇位继承关系远较历史上其他按血缘关系继承的王朝混乱,既有儿子兄弟,也有外戚,甚至还有外戚圈里的其他人物。这种情况导致了皇室圈里皇位后继者来源的扩大化和无规律,不少人从对自己有利的角度,如血缘关系远近、能力、与先皇关系的亲疏、对皇室和国家贡献的大小等解读自己即位的合理性,也导致更多人认为自己能当上皇帝,从而演变出频繁的皇位血拼。此外,根据当时的教规,残疾人不可以继任皇位,于是通过残忍的方式与手段将竞争对手搞废,如割掉耳朵、置之聋哑、从房顶上扔下去使之残肢断体,等等,让对手丧失竞争资格。

据统计,从拜占庭帝国确立到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的107位君主中,只有34人死于床上,8人死于战场或意外事故,其余或自愿退位或被迫退位,或者暴毙,包括被毒死,被闷死,被绞死,被刺死,以及因被致残而亡。宫廷、街道、军营共发生过65次夺取皇位的叛乱(迪尔:《拜占庭:辉煌与衰败》)。这些都表明拜占庭帝国来自皇室成员的内乱几乎不曾停止过。

然而,拜占庭在宫廷从未消停的血雨腥风与权力动荡中,存续了千年之久,并成就出了人类文明史上的辉煌。几年前笔者在伊斯坦布尔听导游说:不论是巴黎还是伦敦,都不敢说它们是欧洲文明的中心,但伊斯坦布尔可以理所当然这样讲。他的话确实不无道理。拜占庭保留了希腊罗马的很多文化成果,以后由十字军运动和教士传到了欧洲,甚至在与当时的大帝国保加利亚角逐中差一点将整个欧洲变成东正教的势力范围。如果这样,当今西方世界的面貌会是另一个样子。

拜占庭帝国的繁荣原因诸多,公共管理体制和社会政策是决定性因素。

地方分权:

拜占庭帝国内有希腊人、弗拉赫人、亚美尼亚人、犹太人、埃及人、叙利亚人、依利里亚人和斯拉夫人,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和宗教习惯、历史文化传统。如果中央按统一政策实行管理,极易引起政策和实际脱节,影响统治效果和税收。拜占廷帝国沿用了同样是多民族的古罗马帝国的行政制度,将全国分为若干大区,每区包括罗马时代的若干行省。大区总督作为皇帝的全权代表行使行政和司法职权。这种管理体制照顾到了不同民族和历史传统区域的特殊情况,防止了中央对不同地区实行划一政策的懒人政治引起的各种弊端,不仅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使不同区域各司其职发挥各自特长和功能,保证了国防安全和税收,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民族和宗教问题上的尖锐度,一并对国泰民安发挥作用。

依法治国:

罗马帝国以法律著称,其建树成为现代法律的典范。拜占廷法律属于罗马法系统。司法大臣由君士坦丁一世设立,最初相当于皇帝的法律秘书,为皇帝起草法律和法令,6世纪后成为最高法官。拜占廷规定:法官必须接受5年以上专门法律教育,全面掌握罗马民法并通过严格的国家考试,获得资格证书。查士丁尼一世推行的司法改革还要求法官专职化,立法和司法官员分离。虽然执事长官、大区总督和君士坦丁堡市长拥有比法官更高一级的法律仲裁权,皇帝握有最高立法权和司法权,但由于学校课程中法律占据很重要的位置,所以拜占庭帝国的皇帝和其他公职人员都必须或必然接受过法律教育,他们对司法工作的参与不会外行,人治大于法制的问题从专业普及方面也能得到有效遏制。

极为重视教育和文化。

拜占庭对教育和文化的高度重视,与希腊罗马的积累密切关联。拜占庭帝国存续的时期,欧陆著名的查理大帝及不少后继者都是文盲,封建庄园里农奴的餐具与卧具人畜公用。后起的俄罗斯更是落后,相当长时间里宫廷里都没有规范的语言而讲法语。但拜占庭帝国的农民已经将子女接受不了良好文化教育当作很失职很不体面的事情。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宁可出卖牲畜与农具,也要为子弟凑学费供其读书。这种风气在当今许多国家尚不具备,由此足见其国民品味之高。手工艺、拜占庭建筑、拜占庭丝绸、绘画、音乐,等等,在当时的世界上处于顶尖地位。著名诗人叶芝的名作《驶向拜占庭》里那些沉淀和依恋,绝非文化沙漠所能保养和孕育。

在一个国家,跟宫廷斗争有关的人极为稀少,要死要活本身与公众无多大关系。拜占庭皇宫的刀光剑影没怎么影响国家的大政方针,皇室的善政就算够了。朝廷内部那些你死我活,都是为了个人权力和私利,没别人什么事,死了残了废了都是自取,活该吧!

东罗马帝国简介:罗马分裂后产生的国家

拜占庭帝国(395年—1453年)即东罗马帝国,是一个信奉东正教的帝制国家。核心地区位于欧洲东南部的巴尔干半岛,领土也曾包括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极盛时领土还包括意大利、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高加索、西班牙南部沿海和北非的地中海沿岸。是欧洲最悠久的君主制国家。

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其中的东罗马帝国延续了近千年之久,在此期间它一般被人简单地称为“罗马帝国”(拉丁语:Imperium Romanum;希腊语:Βασιλε?α Ρωμα?ων)。到了17世纪,西欧的历史学家为了区分古代罗马帝国和中世纪的罗马帝国,便引入了"拜占庭帝国"(希腊语:Βυζαντιν αυτοκρατορα,英语:The Byzantine Empire)这一称呼。东罗马帝国的文化和宗教对于今日的东欧各国有很大的影响,其保存下来的古希腊和古罗马史料、著作和理性的哲学思想也为中世纪欧洲突破天主教神权束缚提供了最直接的动力,引发了文艺复兴运动,并深远地影响了人类历史。

拜占庭帝国共历经12个朝代,93位皇帝。帝国的首都为新罗马(拉丁语:Nova Roma,即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1204年,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曾被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攻陷和屠杀,直到1261年收复。1453年5月29日,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二世率军攻入君士坦丁堡(今为伊斯坦布尔),东罗马帝国正式灭亡。

解密:东罗马帝国为何又被称为拜占庭帝国?

拜占庭帝国的正式名称是Ρωμαν?α(Rōmanía,“罗马”),或者Βασιλε?α Ρωμα?ων(Basileía Rōmaíōn,“罗马帝国”)。这是拉丁语Imperium Romanorum(罗马帝国)的希腊语翻译,也是拜占庭帝国的自称。为了与同样自称为罗马帝国的神圣罗马帝国区分开,因此在1453年帝国灭亡前,西欧人将其称为“东罗马帝国”(Imperium Romanum Orientale)。

尽管拜占庭帝国的文化和语言大多数是希腊的,但其皇帝和臣民却将自己视为罗马人。在从330年到1453年这11个世纪的时间里,“拜占庭帝国”从来没有成为过这个国家的正式或非正式名称,其臣民也从来不曾将自己称为“拜占庭人”,或将首都新罗马称为“拜占庭”。对于那些以罗马帝国正宗继承人自居的东罗马人来说,这并不自相矛盾。尽管他们的语言是希腊语,他们的文化在许多世纪中是希腊文化,但到7世纪为止他们的官方语言是拉丁语。他们周围的国家(东方的萨珊波斯和阿拉伯帝国,西方的欧洲国家,北方的俄罗斯)也都将他们称为罗马人。假如有人将他们称为“希腊人”,那么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侮辱,因为“希腊人”表示“原始人”。

一直到17世纪,“东罗马帝国”都是西方历史学家对这个帝国的正式称呼。1557年,德意志历史学家赫罗尼姆斯·沃尔夫(Hieronymus Wolf)在其整理编纂的《历代拜占庭历史学家手稿》(Corpus Historiae Byzantinae)中,为了区分罗马时代以前的古典希腊文献与中世纪东罗马帝国的希腊文献,引入了“拜占庭帝国”(Imperium Byzantinum)这个叫法。这个称呼来源于其首都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的前身——古希腊的殖民地拜占庭城。17世纪之后,经过孟德斯鸠等人的使用,这个称呼逐渐被西欧历史学家广泛应用,来区分(实际上相当不同的)古代罗马帝国东半部与中世纪的、希腊化的东罗马帝国。

中国文献

拂菻国是中国中古史籍中对拜占庭帝国的称谓。古代亦称大秦(随着公元前2世纪丝绸之路的开通,加速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当时的中国认为罗马帝国就像中国一样拥有高度文明,而罗马正位于贸易路线上的终点,因此把她命名为“大秦” 。)或海西国。随历史时期之不同,此名有时也指苫国(今叙利亚)等地中海东岸地区。宋、元时代又用以称呼塞尔柱突厥人统治的小亚细亚。

此名在《魏书·高宗纪》、《显祖纪》作“普岚”。《北史·西域传》作“伏卢尼(Fūrūmi)”。玄奘着《大唐西域记》卷十一波剌斯国条所附西方诸国作“拂懔”,道世《法苑珠林》卷三九及所引《梁职贡图》作“拂懔”,慧超《往五天竺国传》作“大拂临”,杜环《经行记》、《隋书》、《旧唐书》等均作“拂菻”,各种异译都是伊兰语族的Frwm(粟特语作Frōm)、Purum(安息语作Prom)、Hrōm或Hrūm(中古波斯语)等的汉字对音。19世纪末在蒙古高原发现的8世纪突厥文毗伽可汗碑中作Purum。学者们多方考定,以上各种叫法,都出自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对东罗马帝国的名称——Rūm(?)。杜环的《经行记》和两唐书西域传对拂菻国的物产、建筑、民俗等情况有详细记载,但两唐书中的记载据认为有一部分系从唐代长安情况类推而来。在唐代,长安与拂菻之间,西突厥汗廷与拂菻之间都有频繁的使节和商旅交往,特别是西突厥曾与它联合对抗波斯的萨珊王朝。景教(基督教聂斯脱利派)当自该地传来。《元史》卷一三四爱薛传有“弗林”、“拂林”,戴良的《九灵山房集》卷九有“拂林”,据学者考证,此“拂林”当是Farang一词的音译,乃阿拉伯、波斯人对欧洲的称谓,亦即《明史》之佛郎机,非北魏、隋唐时期的拂菻。

解密:东罗马帝国实行了什么样的封爵制度

拜占庭帝国的最高权力由皇帝掌握。皇帝是整个帝国的象征,也是最高政治领袖、军队的最高统帅、最高的司法裁判者和和宗教的最高主宰。

拜占庭帝国的皇帝有三种称呼。Βασιλε(Basileus)是最常见的称呼,来自古代希腊人对国王的称呼。希拉克略皇帝用这个头衔来代替罗马帝国的Augustus(ο Σεβαστ)头衔,此后这两个头衔被交互使用,但Βασιλε成为拜占庭皇帝的正式称呼。至15世纪时,拜占庭皇帝自称为“Basileus ton Hellinon”,即“希腊人的皇帝”。除了拜占庭皇帝外,其他大国(如萨珊波斯)君主也被拜占庭人称为Βασιλε。小国君主则被称为Ρ?γα?(Regas,来自拉丁语“Rex”,即国王)。

拜占庭皇帝的另外一个称呼是Αυτοκρ?τωρ(Autokrator),这是希腊语对罗马皇帝的称呼“Imperator”的直接翻译,强调“军事首脑”的意义,与罗马的“imperator”意义相同。拜占庭皇帝的其他称呼还有Κοσμοκρ?τωρ(Kosmokrator,宇宙的主宰)和Χρονοκρ?τωρ(Chronokrator,永久的主宰)、Σεβαστοκρ?τωρ(Sebastokrator,至尊陛下)、Κα?σαρ(Kaiser,恺撒)、Πανυπερσ?βαστο?(Panhypersebastos)等等。

拜占庭皇帝拥有很高的权力,其被神化为上帝在人间的代表,具有至高无上的神圣性。皇帝可以召开宗教大会,任免教会领袖和高级教士。在这一点上,拜占庭帝国与同时期的西欧国家有很大的不同。皇帝的居所被称为“神圣皇宫”或“圣宫”。高级官员可以亲吻皇帝的右胸,低级官员只能吻皇帝的脚。外国使节以跪姿行礼。他们都没有权利先开口跟皇帝说话,只能等皇帝通过侍官发问时才可作答。每当官员觐见完毕,领受皇帝旨意、倒退着走出大殿时,礼仪大臣和宫廷仪卫高唱“诚如是!诚如是!诚如是!”

紫色是拜占庭皇帝的专用颜色,皇帝的皇权标志包括皇冠、权杖和宝球(象征地球)。太阳则被视为皇帝的象征,每年12月25日,皇帝要头戴象征太阳的金光环,参加太阳节(光明节)的庆祝活动。1月6日的圣诞节、5月11日的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建城节、8月25日的丰收节,以及大型的竞技、庆典活动,也要由皇帝亲自主持。

拜占庭皇帝的婚姻为一夫一妻制,皇后之外没有其他嫔妃。皇位的主要继承方式为血亲继承,尤其是男性优先-长子继承法,即皇帝的长子为第一顺位继承人,如果皇帝没有儿子,则由长女继承,且生育有儿子的小女儿,继承顺位高于没有生育儿子的大女儿,如果没有子女,则由其他亲属继承。拜占庭帝国的12个王朝、93位皇帝中,有24位是作为皇帝长子(包括养子)继承皇位的,11位是作为皇帝的其他儿子继承皇位。在皇帝无子的情况下,皇帝的兄弟、侄甥、姐妹、女儿、父母、孙子和配偶都有权继承皇位。拜占庭法律承认女性的继承权。威胁拜占庭皇帝帝位的主要因素是政变。皇帝的施政措施招致首都市民不满时,也可能会在群众暴动中失去皇位(例如532年尼卡暴动中的查士丁尼一世、1042年的迈克尔五世、1185年的安德罗尼库斯皇帝、以及1204年的父子皇帝伊萨克二世和阿莱克修斯四世)。

紫色是皇室专用的颜色,皇宫寝室中悬挂紫色丝绸装饰,因此拜占庭皇帝的子女被称为“紫衣贵族”(希腊语:πορφυρογ?ννητο?,拉丁化:Porphyrogenitos)意为“在紫色帷幕中出生的人”,这一特性同时影响皇位继承,即皇帝登上皇位以后生育的子女才属于“紫衣贵族”,继承顺位高于没有登上皇位前生育的子女。拜占庭帝国的贵族等级包括Πρινκεπζ(亲王)、Μ?γα? Δουξ(大公,此头衔通常授予海军统帅)、Δουξ(公爵)、kleisourarka(侯爵)、komes(伯爵)、apokomes(子爵)和akrita(男爵)等级别。由古罗马元老职位派生出来的荣誉头衔包括Illustris(杰出者)、Spectabiles(显赫者)、Clarissimus(显赫者),这些头衔只能终身享用,不得世袭。

宦官在拜占庭宫廷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6世纪时的著名军事将领纳尔西斯,其身份就是宦官。君士坦丁一世设立了宫廷大总管(Πραιποσιτοζ τον ενσεβεστατον κοιτωνοζ),其职责是总管皇帝内宫,并安排大臣觐见皇帝的时间表。到5世纪时,这个职位已经上升到与司法大臣平级的地位。此外,皇宫内还有掌管皇室衣物、马匹、食品、猎鹰、御船、音乐、医药……的宦官官员。这些官员构成了非世袭的宫廷贵族,替皇帝发号施令,握有很大的权力。

解密:东罗马帝国实行了什么样的行政制度

早期的拜占庭帝国采取了类似于罗马帝国的行政制度,设立元老院、执政官和各大区长官。随着时间推移,元老和执政官逐渐变为荣誉性头衔。

拜占庭皇帝的辅弼机构为御前会议,其成员包括执事长官(Μαγισυροζ των οφφικιωζ)、大区总督、军队司令、司法大臣和君士坦丁堡市长等高官。执事长官是帝国最重要的高级官吏,其职权包括指挥禁军、巡视部队、监督各级官员、签发官方文件、主持外交活动、缔结条约、参加审理重大案件、掌管皇宫内外事务等重要职责。执事长官的人选不以出身和等级为依据,而是依照其实际能力、干练程度和对皇帝的忠诚度来选择,由皇帝直接任命。7世纪后,执事长官也逐渐成为虚职。

拜占庭帝国依照古罗马的行政制度,将全国分为若干个大区,每区包括罗马时代的若干行省。早期拜占庭帝国设立了四个大区,即东方大区(君士坦丁堡)、伊利里亚大区(萨洛尼卡)、意大利大区(拉文纳)和非洲大区(迦太基)。大区总督是皇帝的全权代表,行使行政和司法职权。由于大区总督权力极大,因此自君士坦丁一世后的历代皇帝逐步削去其权力,将部分权力分给省区总督。7世纪上半叶,大区总督一职被取消。拜占庭帝国在重要省份和战略要地还设立直属帝国中央政府的地方总督。

君士坦丁堡市长(Επαρχοζ τηζ πολεωζ)也属于高级官吏,地位仅次于执事长官,其职责与外地的大区总督类似,总掌首都的行政和司法权,并且负有治安责任,掌握一定的军事指挥权。

拜占庭帝国的国家金矿、银矿、铸币厂、国库由大司库官(Μεγ Λογοθ?τη?)掌握。大司库官下辖10个司,包括教会事务司、军饷司、邮驿司、铸币司、岁入统计司、大区财政事务司、矿务司、军械司、工场司、皇帝服装司。皇家财政(包括皇室土地)由皇家私产长官掌管,大区总督掌握地方金库。

解密:东罗马帝国实行了什么样的司法制度?

拜占庭的法律属于罗马法系统。司法大臣(Κναιστωρ)由君士坦丁一世设立,最初相当于皇帝的法律秘书,为皇帝起草法律和法令,6世纪后成为最高法官。

拜占庭的法官必须接受5年以上的专门法律教育,全面掌握罗马民法并通过严格的国家考试,领取资格证书,方可从事司法工作。早期的法官还兼管商业仲裁、税收、行政等业务,查士丁尼一世推行的司法改革要求法官专职化,并将法官与立法者区分开来。执事长官、大区总督和君士坦丁堡市长握有比法官更高一级的法律仲裁权,而拜占庭皇帝则始终握有最高的立法权和司法权。

罗马法的完善是在查士丁尼一世(527~565年在位)时期。他有感于西罗马帝国的覆灭,积极革新内政。他登基后的第二年,便委托一个专门委员会进行整理、编纂帝国的法律大全.

查士丁尼在世时,共完成四部法律汇编。即《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查士丁尼学说汇纂》和《查士丁尼新敕》。这四部法律统称为《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又称查士丁尼法典。

查士丁尼法典的颁布标志着罗马法发展到完备阶段,他保留了罗马法在法学方面的创造性成果,对人们的行为作出法律规范为复杂的社会矛盾的调节提供了法律手段。对后世资本主义国家的法律制定起到了蓝本作用。

整体来看,除了宗教影响与延续自罗马的法律体系外,拜占庭帝国的制度更加倾向于类似古代中国的中央集权君主制,而与西欧的封建制度有明显的差异。

东罗马帝国的历史影响:该如何评价东罗马

在东罗马帝国的最后一夜中,有一些人趁乱登上拉丁人的战舰,逃到了克里特、摩里亚、爱奥尼亚群岛和威尼斯。一艘热那亚商船保留了它在那最后一夜的乘客名单,上面有六名巴列奥略皇族的人,两个科穆宁皇族,两个拉斯卡利斯皇族,以及一些次要的贵族。这些人和其他许多东罗马人携带着古代的珍贵文献流亡到西欧各国,使得生活在天主教神权世界的人们重新看到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亚历山大和恺撒,以及其他古代希腊和罗马的光辉思想。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人性战胜了神性,希腊人的理性光明照穿了教皇和封建制度所构成的重重帐幕,给西欧带去了文艺复兴之光。在拜占庭帝国的废墟上,诞生了西欧的新世界。

俄国沙皇从来没有放弃过恢复拜占庭帝国的企图。叶卡捷琳娜二世曾经设想以君士坦丁堡为俄国的新首都,以圣索非亚大教堂为自己的皇宫,并把自己的一个孙子命名为君士坦丁。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尼古拉一世、亚历山大二世和尼古拉二世这些俄国沙皇发起了一系列针对曾一度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奥斯曼帝国的战争,试图光复君士坦丁堡,但是这些企图都被英国(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或德国(1878年柏林会议)等国挫败。

拜占庭帝国的文化和宗教遗产至今仍然可以在俄罗斯、希腊、巴尔干等国家看到。在希腊的东正教圣地阿索斯山的20个自治修道院和拔摩岛的圣约翰修道院上,作为拜占庭帝国永存的象征,帝国的金底黑色双头鹰旗至今仍飘扬在这些修道院的上空中。

解密:拜占庭帝国有着怎么样的社会风俗?

拜占庭帝国位于温暖湿润的地中海气候带,气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拜占庭人的饮食和服饰习惯。根据一位佚名拜占庭作家的《论食物》记载,不同地区的拜占庭人饮食略有不同,但主食基本都是面包、豆类(加入汤或菜中)。在首都君士坦丁堡,由于肉价昂贵,普通人的主食是面包、橄榄、洋葱、小扁豆、奶酪和鱼类。外地则广泛食用牛、羊、猪、马、鸡、鸭、鹅等禽畜肉类。君士坦丁堡人喜食海鱼,淡水鱼通常用来喂猫狗。其他拜占庭史料中提到的蔬菜有萝卜、卷心菜、大蒜、洋葱、南瓜、莴苣、韭菜、黄瓜,调料包括芝麻、芫荽、胡椒、丁香,水果则以苹果、无花果、西瓜、杏和葡萄为主。饮料为家酿的葡萄酒和啤酒。几乎所有的食物都要加入橄榄油。各地生产的粮食主要满足当地的需求,首都和萨洛尼卡、安条克这样的大城市则依靠进口粮食,以及政府的粮仓调拨。7世纪拜占庭帝国丧失埃及、阿非利加和叙利亚等行省后,谷物产量减少,肉类消费量开始增加,羊毛和亚麻也取代产自埃及的原棉,成为纺织的主要原料。

拜占庭人的服饰也因地区而异,冬季阴冷多雨的马其顿和多瑙河边境地区与干旱炎热的埃及地区服装样式有很大差别。丝绸为皇家垄断的原材料,丝绸生产被集中在希腊南部地区,丝绸的买卖也由官营商人严格控制。没有皇室的许可,平民不得随意穿戴丝绸服装。紫色的丝袍为皇帝和皇后专用的服装,高级教会人士则穿着织金绣银的锦缎教袍和法衣。普通人的服饰多由棉布和亚麻织成,从现存的拜占庭绘画手卷来看,在帝国1100年的历史中,服装样式基本上为轻快、单薄的地中海风格,主要的服装样式包括长袍、披肩、腰布、皮靴。

拜占庭人的首要娱乐活动为观看赛马比赛、赛马车比赛。但是,由于基督教教义的影响,古罗马时代那种残酷的、以参加者生命为代价的斗兽和奴隶角斗表演已经绝迹。其他的娱乐方式包括赌博、音乐、郊游、观看喜剧和滑稽剧。查士丁尼一世的皇后提奥多拉就曾经是一名滑稽剧演员,她的父亲是一名驯熊师。不过,拜占庭帝国普遍按照基督教教义严格实行一夫一妻制,男性的最低婚龄为14岁,女性为12岁。

在拜占庭文化中,不同于当时其他基督教国家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对占星术、星象和预言的迷信。这也充分反映了拜占庭帝国受古代希腊、西亚、古印度、埃及等东方文化影响的程度。拜占庭的一个古老预言曾经被广泛传播,并在帝国灭亡之时得到验证:东罗马帝国开国的皇帝是海伦娜之子君士坦丁,帝国灭亡时的皇帝也将是海伦娜之子君士坦丁(拜占庭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的母亲是海伦娜·德拉加斯)。此外,天象也被用来解释皇位的变动和国运的兴衰。1453年5月,在土耳其军队围攻君士坦丁堡的战役中,星象学家曾预言说,君士坦丁皇帝将不会战败,除非满月给他以预兆。5月22日,夜空中出现月食,满月的形状变成了新月(伊斯兰教的象征)。第二天傍晚日落时,圣索非亚大教堂的巨大圆顶发着红光,仿佛弥漫着不断上升的血浪。这些现象都被解释为帝国即将灭亡的预兆,导致守城军民士气衰落。

拜占庭帝国的文化和宗教遗产至今仍然可以在俄罗斯、希腊、巴尔干等国家看到。在希腊的东正教圣地阿索斯山的20个自治修道院和拔摩岛的圣约翰修道院上,作为拜占庭帝国永存的象征,帝国的金底黑色双头鹰旗至今仍飘扬在这些修道院的上空中。

上一篇:边令诚

下一篇:江湖少年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