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弗兰克(James Franck,1882年8月26日~1964年5月21日),德国著名实验物理学家(后加入美国国籍)、19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
毕业于柏林大学。弗兰克早期任德国哥廷根大学物理系主任兼物理学教授,从1938年起一直担任世界顶级学府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系教授直至去世。
美国曼哈顿计划期间,弗兰克与同在芝加哥大学的著名物理学家费米、阿瑟·康普顿等人一起建立了人类第一台核反应堆(“芝加哥一号堆”),人类从此迈入原子能时代。1964年5月21日,弗兰克突发心脏病在哥廷根逝世,享年82岁,后与第一任妻子一同葬于美国芝加哥。为了纪念他,芝加哥大学成立了著名的詹姆斯·弗兰克研究院(James Franck Institute),与恩利克·费米研究院(Enrico Fermi Institute)并列为物理系两大研究院。
生平
1901-1902年,詹姆斯·弗兰克在海德堡大学学习化学两个学期,在这期间遇到马克思·玻恩(Max Born)并和他建立了终生的友谊。
1902年,他转到柏林大学,开始认真地学习与研究物理学。当时世界物理学的中心在德国,鲁宾斯(Rubens)、埃米尔·沃伯格(Emil Warburg),普朗克都是柏林大学教授。后来又有杜鲁德(Drude)与爱因斯坦,他们联合举办的讨论会对弗兰克一生的事业有巨大的影响。
1906年,詹姆斯·弗兰克在柏林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后,曾有一短暂时期在法兰克福大学任物理学助教。
后来,他到母校柏林大学担任鲁宾斯教授的助教。
1911年,提升为物理学讲师。
1917年,被委任为凯泽威廉理化研究所(后来改为普朗克研究所)助理教授兼部门的领导直至1920年,当时该所所长是弗里兹·哈伯(Fritz Haber)。
1921年,玻恩担任哥廷根大学物理系主任兼理论物理学教授,他成功地说服了教育部长重新分系。
1933年,希特勒执政后,詹姆斯·弗兰克虽然是犹太人,仍被允许继续工作,但他的同事、学生中凡属于非雅利安人或所谓政治上有问题的人都被免职、开除,因而他辞掉了教授职位。 他反对新法律,并发表了一篇勇敢的宣言。几个月之后他与玻恩以及许多其他同事都离开德国。
1935年詹姆斯·弗兰克在哥本哈根逗留一年之后,到达美国,在巴尔的摩霍普金斯大学担任教授。
1938年,他被任命为芝加哥大学物理化学教授。在那里,萨缪尔·菲罗斯(SamueI Fels)基金曾经建立一个光合作用的实验室,詹姆斯·弗兰克担任这个实验室的指导,一直到1949年退休为止。
在哥廷根和巴尔的摩时,詹姆斯·弗兰克和他的同事曾经把双原子分子中的电离与光合作用机制推广到液掺和固体中去,最后推广应用到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这一工作固然包括了生物化学的全部复杂性,然而詹姆斯·弗兰克还是集中大部分时间专心致志地从事光合作用问题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