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岁现象,29岁现象的原因

时间:2023-05-05 13:29:48编辑:奇闻君

29岁现象的原因

  人们对三十而立要达到的社会期望水平过高。改革开放初期各行业充满了机会,各专业也因沉寂了十年,所以到转型期很多人一夜暴富。时代对77、78级80年代的毕业生格外惠顾,给他们创造了快速立业的机遇,成名成家相对容易;而到90年代末和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有了一定的基础,各行各业向专业化推进,而且社会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这时成名立业的周期在拉长,进入门槛一再提高。

  针对29岁现象,有专家提出“三十而立,五十知天命”的观点,受到了许多朋友的欢迎。古代人均寿命50岁左右,30生命过多半,此时不立则晚矣,如50岁时再不知天乐命,则只有苦熬余生了。而现代人平均寿命已到70岁左右,古代的30岁相当于现在的40-50岁,而且由于知识爆炸、竞争激烈,各专业行当更加复杂化,变数更多,人到40-50岁才能到达事业的高峰。30岁左右时,有的人刚刚拿到博士学位,创业者刚刚挣脱困境赚个温饱;许多公务员刚刚摆脱端茶倒水、打零杂的状态;普通工薪阶层生存问题刚刚得到解决(房价、教育等社会成本增高)。提出“五十而立”是让多数年轻人放平心态,期望不要太高,压力不要太大,不要过分急躁;提出了“三十知天命”,恰恰是因为这个年龄更需要及早知天乐命,看清人生大道,不违天命(自然法则、社会潮流、人生使命)这套理论通过各种论坛和大学演讲,反响很好,还真救了不少人。

  《论语》中孔子的原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讲的“30而立”中的“立”指的不是立业,而是立志立身,衔结前后两句就能明白。他的意思是说,我15岁开始做学问,30岁立志(周游列国,布道授业),40岁左右时学问习精,不再受外界诱惑而偏离方向。无论是学问不惑还是人生方向不惑,都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立业”层面。大家知道,所谓人生三立——立德、立功、立言。对于孔子来讲,立德算在40多岁后周游列国,50多岁弟子3000,贤人72;立功是孔子在68岁归鲁方被尊以“国老”之后;而立言呢,在公元前722年讫于公元前479年即孔子卒年间,孔子修订六经(《易》、《诗》、《书》、《礼》、《乐》、《春秋》),真正的立言不朽之作《论语》是在他去世后弟子们整理的。可见孔子的“立业”是很晚的。我常以此告诫那些视“30岁立业”为成功标尺的年轻人说:“圣人尚且如此,何况我等凡夫乎?”。

29岁现象是什么?

警惕29岁现象,千万不要受“三十而立”的影响

29岁现象产生的原因

警惕29岁现象,千万不要受“三十而立”的影响

1.“三十而立”思想的影响

最主要就是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孔子曾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所以人们常常觉得到了三十就应该成家立业,各方面都在一个成功的状态下了,但是事实是,现在社会发展迅速,并不像古代社会人的寿命普遍只有四五十年,三十岁不立,就没得立了,现代社会的竞争压力大,而且基本读完书出来就23岁了,这还只是本科,要是读了博还要更久。所以很少有人能在30岁实现事业家庭双丰收的,这与时代发展也有一定的关系。

警惕29岁现象,千万不要受“三十而立”的影响

2.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

在现代这个社会经济发展相对稳定的社会,各行各业的竞争都十分激烈,不像改革开放后,那时全部的行业都处于一种刚被激活的状态,充满了机会,所以当时有一大批人一夜暴富,这可以说是时代对那代人的格外优惠,才能让他们早早的就富起来,实现成家立业,而现代这个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很多人找工作都成问题,更别提成家立业了。

如何调节29岁现象?

警惕29岁现象,千万不要受“三十而立”的影响

1. 放平心态:就像苏东坡效应所提到的那样,一定要正确的认识自我,才能放平心态,戒骄戒躁。三十而立只是古人的标准,在现代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明确自己的方向,放平自我的心态,一步一步的踏实走下去,才是正确的道路。

警惕29岁现象,千万不要受“三十而立”的影响

2. 提升自我的耐心:不管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都要避免29岁现象带来的焦躁不安,对待生活和工作,尽量保持理性平和的心态,提高自我对于事务的耐心,才能戒除29岁现象带来的急功近利。

上一篇:香复

下一篇:魔王松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