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清明上河图》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清明上河图》是著名的北宋风俗长卷,是张择端的唯一传世名作,一级国宝。全国为绢本、淡设色,高24.8厘米,长528.7厘米,无款印。卷后有金代张著的跋语。卷前曾有宋徽宗题写的画名,今已不存。有杨准等人题跋,又有“兰氏”“吴氏”“静山周氏”等印。明代有吴宽、李东阳等题跋,曾入严嵩之子严世蕃家,再入宦官冯保之手。明末清初,收藏状况不明,清代嘉庆年间入宫,有“嘉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宣统御览之宝等印。
1931年被溥仪携出宫外,抗日战争胜利后归东北博物馆,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清明上河图》以精致的工笔描摹了北宋徽宗时期的首都汴京(今开封)郊区和城内汴河两岸的建筑和民俗风情,展示了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作品以长卷的形式,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画中共五百多个人物,衣着不同、神态各异,楼船桥市,热闹非凡。画家在构图上详略得法,疏密有致。全图分为以下三个段落。
卷首是郊外的春色。淡雾环绕着梳林,茅檐低小,有些寥落的原野走来几个行人,有抬轿的、有骑马的、有步行的,他们或是往城里去,或是从城里出来。路边的树梢上露出了淡淡的绿芽,春风似扑面而来。走过寂静的乡野小路,画卷进入第二段:汴河两岸的繁忙景象。人流和车流交错;高大的漕运船只,或往来于河上,或停泊于码头;虹桥横跨汴河两岸而无一根支柱,形如彩虹。桥上人头攒动,桥下竞相争渡,一派沸腾的生活场景。
末段描写汴京城内热闹的街市。高大的城楼下面,街道纵横交错,房屋鳞次栉比,酒楼、药行、香铺、当铺、茶坊、旅馆、寺观应有尽有,小商小贩沿街叫卖,行人摩肩接踵,赌钱的、说书的、算命的……各色人等,无不神情毕肖,栩栩如生。此长卷涉及社会生活、文化、历史等大量信息,完全超出了一般绘画作品所包容的内涵。
据说,当初画卷一问世,就受到上自皇帝大臣,下至平民百姓的交口称赏,摹本也成为书画店的“畅销商品”,每件以一两银子的价钱出售。宋代画家善于描绘细致的生活场景或街景,在流传至今的同类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张择端的这幅《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绘画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不但艺术水平高超,而且围绕着它还流传下来许多有趣的故事。自问世以来,它一直是皇家收藏的珍品。其间,竟4次被盗,又5次返回深宫,可谓多劫多难。《清明上河图》最初藏于宣和内府,宋亡后流落民间。元朝时再次征入内府,但很快被人偷梁换柱,以假易真。此后数易其主,为杨准所得。杨氏本希望后人能世代珍藏然而世事难料,不久,此图又转到静山周氏手中。明朝时,《清明上河图》一度落入严嵩之子严世蕃手里。严家获罪被抄后,图收归内府,但不久又被太监冯宝盗出卖掉。它在民间流传若干年,清朝时再度入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