阁臣

时间:2023-09-13 19:30:10编辑:奇闻君

还不知道:乾隆朝“五阁臣”,谁的权势最盛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乾隆四十四年,乾隆皇帝御制《行书怀旧诗册》,为张廷玉、鄂尔泰、富察·傅恒、喜塔腊·来保和刘统勋等五位堪称“扛鼎重臣”的朝廷宰辅,各题诗一首,并称为“五阁臣”。

张廷玉:身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雍正皇帝临终亲自任命的“顾命大臣”,清代唯一一位“配享太庙”的汉臣。官至内阁首辅、领班军机大臣,真正意义上的朝廷宰相。除去清初异姓藩王外,张廷玉的仕途高度乃系清代汉臣的顶点。

鄂尔泰:和张廷玉处于同一时期的朝廷大佬,“雍正帝三大宠臣”之一,与张廷玉等同受雍正帝遗命辅政。在乾隆朝初期的朝廷上,鄂尔泰和张廷玉分庭抗礼、不分伯仲。

富察·傅恒:乾隆帝原配嫡后——孝贤纯皇后的亲弟弟,乾隆皇帝的小舅子,清朝最后一位“保和殿大学士”,曾两次因功获封一等公。乾隆朝权势最盛的外戚家族——富察家族的领头羊,被乾隆皇帝评价为“世胄元臣,与国休戚”,死后追赠“郡王”爵位,“声威卓著,备蒙恩眷,满人中之佼佼者也”。

喜塔腊·来保:一位出身内务府辛者库的励志型人物,堪称清代官场的神话。出生于康熙二十年的来保,在康熙朝仅官至正六品的“三等侍卫”;雍正朝也只是官至“内务府大臣”、“署理工部尚书”;乾隆朝,巅峰时期的来保,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兼“太子太傅”衔,死后赠“太保”衔。

刘统勋:清代8位获赠文臣最高谥号——“文正”的重臣之一,被乾隆皇帝评价为“得古大臣风,终身不失正”。刘统勋病逝后,乾隆皇帝“为之恸哭”,称“朕失一肱股,刘统勋乃真宰相”。

所谓“阁臣”,即任职于清朝内阁的朝廷重臣,一般指“殿阁大学士”。清朝时期的“内阁”,虽然只是名义上的最高权力中枢,但只有同时拥有“殿阁大学士”和“军机大臣”职衔,才有资格被称为“宰相”。所以,“阁臣”之称,既是清朝官职的最高等级,也是手中权势和朝廷地位的最有效象征。

清代“殿阁大学士”形象

那么,上述并称为“五阁臣”的5位朝廷大佬,谁才是权势最盛的哪一个?是追赠“郡王”爵位的富察·傅恒,还是清代汉臣仕途的巅峰张廷玉呢?

很遗憾,“五阁臣”中权势最盛者,并非富察·傅恒,更非张廷玉,而是名不见经传的喜塔腊·来保。

我们先用一个最具说服力的事例证明一下的来保的影响力,到底有多大:

乾隆五十四年,由乾隆皇帝指婚,刚刚被晋封为“嘉亲王”的皇十五子永琰,迎娶了自己的嫡福晋喜塔腊氏。注意,早在乾隆三十八年,皇十五子永琰就已经被秘密立为皇储,也就是说,这位喜塔腊氏就是乾隆皇帝为其选择的中宫皇后。

按照惯例,为了保证嗣皇帝对朝政大权的有效掌握,嫡福晋的选择一般会以外戚家族的势力大小为第一参考标准。表面看来,出身内务府辛者库的喜塔腊氏似乎并非最合适的人选,但就因为她是来保的侄孙女,乾隆皇帝就毅然做出了这个关乎嗣皇帝皇权稳固的重大决定。

注意,此时距离来保病逝已经整整25年,来保的朝廷地位和巨大影响,可见一斑。

只不过,历史上的喜塔腊·来保,仅仅拥有“武英殿大学士”的职衔,按照清朝“三殿三阁”大学士的排名顺序,明显低于张廷玉、鄂尔泰和富察·傅恒的“保和殿大学士”,而且来保虽然担任过“军机大臣”,但却从未担任过“领班军机大臣”。也就是说,来保只是“内阁”和“军机处”众臣中的普通一员。

保和殿大学士张廷玉 剧照

既然如此,为何称来保才是“五阁臣”中权势最盛的一位呢?

我们来看下《清史稿·列传八十九》对来保巅峰时期的任职记载:

乾隆十年十二月,授武英殿大学士。十三年九月,命为军机大臣。十四年,金川凯旋,进太子太傅,兼管兵部、刑部事。十六年,兼管吏部事。二十六年,兼管礼部事。

乾隆二十六年的内阁首辅、领班军机大臣为富察·傅恒,但其也只是朝廷宰相而已,“上承圣意,下辖百官”,而且几乎全部的精力全部放在了“戡乱边疆”的军事活动上。而且,就清朝官方文献的记载来看,这一时期的傅恒基本类似于乾隆皇帝的首席军事参谋,几乎不参与具体的朝廷事务。

清代军机处旧址

而此时的来保却以“武英殿大学士”的身份,逐渐监管了“六部”中的“四部”——兵部、刑部、吏部、礼部,基本相当于兼任常委并同时担任国防部、公安部、司法部、组织部、教育部部长的副总理。也就是说,除了国家财政和基础建设外,来保几乎掌控了朝廷所有的职能部门。

注意,乾隆朝初期的“总理事务大臣”,也只是监管“六部”中的一部,最多也只能监管两部而已。也就是说,仕途巅峰时期的张廷玉和鄂尔泰两人加起来,还不及来保一人的权势大。而刘统勋的权势巅峰也只是以“东阁大学士”的身份,监管礼部、兵部而已。

所以,乾隆皇帝为“准皇帝”皇十五子永琰选择喜塔腊氏为嫡福晋,绝非一时冲动,而是有着极为理性的政治考虑。所以,来保这位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大学士,能够被乾隆皇帝列入“五阁臣”也绝不是没有道理。一人手握四部实权,清朝“阁臣”中,恐怕也就来保一人而已!

参考文献:《乾隆帝御制行书怀旧诗册》、《清实录·高宗实录》、《清史稿·列传八十九》

上一篇:净虚

下一篇:明穆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