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而此后都邺的后赵、前燕、东魏、北齐无不对三台进行加固和修缮。”[9]141我们从赋中对三台牟首、阁道、晷漏的配置以及兵器、禁兵的保卫安排,以及高城深洫、高楼大门的建设,都可以看出城西三台重要的防御作用。此外,邺城之西还有著名的玄武苑,其中硕果灌木,大树幽林,竹林葡萄,回渊积水,蒹葭香蒲,丹藕绿菱,鸟飞鱼游,各有栖所,百姓可以自由出入,樵苏渔猎,玄武苑成了魏王与民同乐之地,这无疑是孟子思想的体现。赋进而写到了邺都郊野的利于民生的水利,富有生机的原野,甘食美服的百姓。而都城内部,街道四通八达,漳水流经其间,中有石桥沟通南北,水道两旁青槐荫途,车马行人,熙熙攘攘。其间官署与闾里相间错置,如官署有奉常寺、大理寺,闾里则有长寿里、吉阳里、永平里、思忠里以及位于后宫东面外戚居住的戚里等。对邺都内的集市,赋不仅描绘了商贸的繁荣,更为重要的是突显了市贸不居奇、崇实用的精神,即赋中所言“难得之货,此则弗容。器周用而长务,物背窳而就攻。不鬻邪而豫贾,著驯风之醇浓”。《礼记·王制》曰:“有圭璧金璋,不鬻于市……用器不中度,不鬻于市。兵车不中度,不鬻于市。布帛精粗不中数,幅广狭不中量,不鬻于市。奸色乱正色,不鬻于市……禽兽鱼鳖不中杀,不鬻于市。”[10]1344赋中所言“不鬻邪”很显然也本于儒家经义。
即使赋在对邺都的描写之后述及曹操武功、文治及藉田讲武活动,也无不本着王义的原则加以描写与评价。如写曹操武功,突出其在汉末动乱之际的“克翦方命”即讨伐不廷的道义;武功告成之后,魏武帝“斟《洪范》,酌典宪,观所恒,通其变”;而天下归顺、置酒文昌殿时,也是“延广乐,奏九成,冠韶夏,冒六茎”;其“藉田以礼动,大阅以义举”,藉田以礼,讲武以义,一切活动皆本诸王义。
正是以上一切合乎王义的表现,使魏国山图其石,川形其宝,祥瑞毕现,大魏应天之命,禅汉称帝。可以说,《魏都赋》对邺都以上两个层面的征实描写与阐述,使“正之以魏都,折之以王道”的《三都赋》宗旨得到更有力的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