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定都洛阳,称“神都”,建立武周。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这篇文章,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裴炎出身于河东裴氏洗马裴,后参加科举,以明经及第,历任濮州司仓参军、御史、起居舍人等职。后于调露二年(680年)升任黄门侍郎,加授同中书门下三品,从而成为宰相。
调露二年(680年)八月,术士明崇俨被强盗所杀,因迟迟未能抓获凶手,武则天疑心是太子所为,于是派人揭发太子阴谋,结果果真在东宫搜出铠甲数百具,于是命裴炎与薛元超、高智周一起到东宫审讯,李贤因此被废为庶人。
永淳二年(683年),唐高宗病重,李显奉命监国,裴炎与刘齐贤、郭正一负责辅佐。同年十二月,高宗去世,李显继位,是为唐中宗,裴炎则改任中书令辅政。次年正月,李显打算封岳父韦玄贞为侍中,又打算任命乳母的儿子为五品官。裴炎认为皇帝此举乃是滥用权力,因而坚决反对,结果李显说道,“我就算把国家让给韦玄贞又算什么?更何况区区一个侍中。”
此举令裴炎极为愤怒,转而将消息告知武则天,同时认为李显不适合做皇帝,因而建议废黜唐中宗。武则天于是命裴炎与宰相刘祎之、羽林将军程务挺、张虔勖率军入宫,宣布太后懿旨,废中宗为庐陵王。
唐中宗被废后,武则天又立豫王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裴炎因定策之功,被封为永清县男。可以说,这一时期,裴炎还是深受武则天重用的。
裴炎因反对武氏而被疏远,武则天清洗异己裴炎被杀
唐睿宗虽然名为皇帝,但此时的朝廷大权却已经全部落入武则天手中,而正是从永淳二年(683年)开始,武则天加大了对朝中异己力量的清洗,忠于李唐宗室的朝廷大员开始大量遭到清洗。
后来,武承嗣请求立武氏七庙,并追封先祖为王,这可谓一次极为大胆的尝试。立庙供奉祖先本也没什么,然而“七庙”不是谁都可以立的,这乃是帝王特有的权力,武承嗣此举乃是毫无疑问的僭越。裴炎自然也看出了其中的深意,因而坚决予以反对,甚至言辞激烈的说,“太后母仪天下,不应偏私于亲属。难道太后忘记吕氏败亡的教训吗?”
武则天则说道,“吕后封生者为王,而我是在追尊死者,情形并不相同。”可见武则天此时对裴炎已经不满。
若是一般大臣,武则天此话一出哪敢继续顶嘴,偏偏裴炎来了一句,“蔓草难图,渐不可长。”裴炎此举虽然成功阻止了武则天立庙,但也开始被武则天所疏远。
再后来,武承嗣又建议武则天诛杀韩王李元嘉、鲁王李灵夔等李唐宗室,武则天就此事询问宰相们的意见,刘祎之、韦思谦都一言不发,偏偏裴炎极力反对。这令武则天明白,裴炎到底还是忠于李唐宗室的。
光宅元年(684年)九月,英国公徐敬业在扬州起兵反武,裴炎趁机进言,“皇帝已经成年,却始终未能亲政,这才让小人有了造反的借口。如果将朝政还给皇帝,叛军则不攻自破。”
裴炎此话立即遭到御史崔詧的当庭弹劾,“裴炎身为顾命大臣,不思讨平叛乱,却让太后还政,必是怀有异心。”
于是,裴炎被武则天关入诏狱,并称裴炎有谋反之心,即使凤阁侍郎胡元范、纳言刘齐贤上疏为裴炎辩护,并以身家性命力保裴炎不反却仍然无济于事。同年十月,裴炎被斩于洛阳都亭驿。不久,曾为裴炎申辩的胡元范、刘齐贤、程务挺等全部获罪,或被杀、或被流放、或被贬。
至于“青鹅”之说,却将裴炎塑造成了一个早有谋反之心的奸臣,而武则天则被塑造成了识破奸臣诡计的智者。
按照小说中的记载,早有谋反之心的裴炎在得知徐敬业起兵后,便给徐写了一封信,结果被人截获,结果信中只有“青鹅”两字。群臣不解,武则天却用拆字法破解了迷信,“‘青’字可拆分为‘十二月’,‘鹅’字拆为‘我自与’”,这乃是裴炎表示要在十二月于都城为内应,相应徐敬业叛军的证据,于是裴炎因谋反罪被杀。
武则天杀裴炎更多是为清除异己
可见,裴炎的被杀完全是武则天出于清除异己的需要。至于“青鹅”之说只是野史记载,应该是根据裴炎因谋反罪被杀之后,他人为讨好皇帝而进行的艺术创作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