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华

时间:2023-09-21 13:02:00编辑:奇闻君
张华——西晋政治家

张华(232年-300年),字茂先。范阳方城(今河北固安)人。西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藏书家,西汉留侯张良的十六世孙、唐朝名相张九龄的十四世祖。

张华年轻时多才多艺,受到时人赞赏。在曹魏时历任太常博士、河南尹丞、佐著作郎、中书郎等职。西晋建立后,拜黄门侍郎,封关内侯。他博学多才、记忆力极强,被比作子产。后拜中书令,加散骑常侍,与杜预坚决支持建晋武帝司马炎伐吴,战时任度支尚书。吴国灭亡后,进封广武县侯,因声名太盛而出镇幽州,政绩卓然。后入朝任太常。晋惠帝继位后,累官开府仪同三司、侍中、中书监,被皇后贾南风委以朝政。张华尽忠辅佐,使天下仍然保持相对安宁。后封壮武郡公,又迁司空。永康元年(300年),赵王司马伦发动政变,张华惨遭杀害,年六十九。

张华工于诗赋,词藻华丽。编纂有中国第一部博物学著作《博物志》。《隋书·经籍志》有《张华集》十卷,已佚。明人张溥辑有《张茂先集》。张华雅爱书籍,精通目录学,曾与荀勖等人依照刘向《别录》整理典籍。《宣和书谱》载有其草书《得书帖》及行书《闻时帖》。

人物生平

博闻强记

张华的父亲张平,曾任渔阳郡太守。张华少年时孤苦贫寒,靠帮别人牧羊来养活自己。与他同郡的卢钦见到张华后非常器重他。张华的同乡人刘放也对张华的才能感到奇异,于是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张华学识渊博,辞藻和顺而华丽,他聪敏而多才,图卦谶纬方技之类的书没有不详细阅览过的。少年时即注意修养身心,言行谨慎,举止一定要合乎礼度。见义勇为,周济危难。器量宽阔,胆识弘大,当时的人大多都不能测出他的学识程度。

他开始并不为人所熟识,于是创作了《鹪鹩赋》,通过对鸟禽的褒贬,抒发自己的政治观点。名士阮籍在看到这篇赋后,感叹道:“这个人是王佐之才啊!”张华的声名从此开始显著。被渔阳太守鲜于嗣推荐任太常博士,卢钦又把他推荐给司马昭,转任河南尹丞,还未上任,就被授职佐著作郎。不久,迁为长史,兼任中书郎。张华对于朝政所发表的意见以及所上的奏章,大多都被采纳施行,因此得以正式担任中书郎。

泰始元年(265年),晋武帝司马炎受魏元帝禅让,建立西晋。拜张华为黄门侍郎,封爵关内侯。

张华的记忆力极强,而且学识渊博,对天下古今的事物都了如指掌。武帝曾向张华询问汉朝宫室制度及建章宫千门万户的情况,张华都应对如流,让旁听的人都忘了疲倦,他又在地上画出图样,武帝身旁的人都注视着他。武帝自己也感到很奇异,时人把张华比作是春秋时郑国的良相子产。数年后,被拜为中书令,后来又加官散骑常侍。张华在母亲去世时非常悲哀,武帝下诏劝勉,并强令他管理政事。

力主伐吴

当初,武帝与羊祜秘密谋划伐吴,群臣大多不赞同,只有张华赞成这一计划。

咸宁四年(278年),羊祜病重,武帝派张华到羊祜那里询问伐吴之计。羊祜对张华说:“现在主上有受禅让的美名,但功德还未被世人所称颂,孙皓的暴政已到极点,此时伐吴可以不战而胜。统一天下而兴办文教,那陛下可比尧舜,而臣下就好像稷契,这是百代难逢的盛事。如果错过这个机会,孙皓不幸死去,吴人另立明主,那么就算有百万大军,长江是难以越过的,这不是留下后患吗?”张华很赞赏羊祜的主张。羊祜又对张华说:“能实现我这个愿望的是你啊!”

咸宁五年(279年),西晋大举伐吴,武帝任命张华为度支尚书,负责策划及运输粮草,又与武帝一起制定作战计划。当时众军已经进发,但还未获成果,贾充等便奏请武帝腰斩张华。武帝说:“伐吴是朕的主意,张华只是与朕的意见相同罢了。”当时众人都认为不可以贸然轻进,只有张华坚持己见,认为伐吴必胜。

太康元年(280年),吴国灭亡,武帝下诏晋封张华爵为广武县侯,增加食邑一万户,封他的一个儿子为亭侯,食邑一千五百户,还赐绢一万匹。

受忌外放

张华在此后声名显赫,为众人所推崇信服,把撰订晋史及修改礼仪规章的任务,都托付给他,有许多增减与修改。当时的武帝诏书诰文,都是张华起草的,他的声望名誉更加显赫,有任宰相(三公)的威望。而荀勖认为自己出身大族,凭着武帝对他的宠信,憎恨张华,常想伺机将张华调到外镇任职。适逢武帝问张华:“国家大事以后可以寄托给谁?”张华回答说:“才德兼备而又与陛下是至亲的,不如齐王司马攸。”此话与武帝的本意不符,荀勖离间张华的阴谋得逞,外调他为持节、都督幽州诸军事,又兼任护乌桓校尉、安北将军。张华在任内招抚接纳新归附的人,各族百姓都感念他的恩德,马韩、新弥等依山傍海,远离幽州、历代都不曾归附的二十多个国家,都遣使朝贡。当时幽州遥远的少数民族臣服,边疆安宁,粮食连年丰收,兵马强壮。

朝中议论想要让武帝召张华回京任宰相之职,又想要为他进号仪同三司,却遇到了冯紞的阻挠。张华曾在武帝面前说过冯紞之兄冯恢的坏话,而冯紞深得武帝宠信,常陪侍在身旁。一次,冯紞与武帝闲谈魏晋的轶事,借机向武帝说:“臣私下认为钟会的谋反是太祖(司马昭)造成的。”武帝脸色一变说:“你这是什么话!”冯紞脱冠谢罪说:“臣愚钝瞎说,罪该万死!但臣微不足道的意思,还可以再申述。”武帝说:“你还要说什么?”冯紞说:“臣认为善于驾车的人一定熟习马力的盛衰,善于为政的人必懂对官吏控制适度,所以子路因好胜被抑制,冉求因退让被任用,汉高祖子弟八个诸侯王都因过于宠信被夷灭,汉光武帝的诸将由于受抑而善终。这并非为君的有仁有暴,也不是为臣的有智有愚,而是压低与抬高,给予与夺取的不同造成的。钟会才能见识有限,而太祖夸奖太过,赞美他的谋略,宣扬他的名声才略,授以大权,委以重兵,所以让钟会自认为算无遗策,功勋无比,飞扬跋扈,所以造成他谋反叛国的罪。如果太祖善用他的能力,从大的方面控制他,抑制他的权势,用各种规则约束他,那他就无法有叛乱的心思,叛乱的事也不会出现。”武帝说:“是这样的。”冯紞叩头说:“陛下既然肯定臣的意见,应该防微杜渐,不要让像钟会之类的人再造成灾祸。”武帝说:“当今还有像钟会那样的人吗?”冯紞说:“东方朔有句话:‘谈何容易’。《易经》上说‘臣不密则失身’。”武帝让身旁的人退出去,说:“你尽情说吧!”冯紞说:“为陛下谋划的人,大功著于天下,海内的人没有不闻知的,据方镇统辖军马的人,都在陛下该忧虑的行列。”武帝沉默不语。

不久,武帝征召张华为太常,因为太庙屋梁折被免官。从此,张华在武帝在位期间,一直以列侯的身份朝见。

尽忠匡辅

永熙元年(290年),晋惠帝司马衷即位,任命张华为太子少傅,与王戎、裴楷、和峤都因有德望被杨骏猜忌,不得参与朝政。

元康元年(291年),杨骏被杀后,皇后贾南风将要废黜杨太后(武悼皇后杨芷),当时群臣在朝堂商议此事,众人大多都顺承旨意,认为太后应该被废黜。只有张华认为应该仿效汉废赵太后为孝成后的例子,贬太后称号,仍然称武皇后,居于别宫。意见不被采纳,于是废太后为庶人。

同年,楚王司马玮受密诏杀害太宰汝南王司马亮、太保卫瓘等人,当时内外兵乱繁起,朝臣都感到恐惧,手足无所措。张华告诉惠帝说:“司马玮矫诏擅自杀害二公,将士仓促行事,认为是国家旨意,所以才听司马玮的。现在陛下可以派特使持幡让外军解除戒严,事件就可平息。”惠帝采纳了张华的意见,司马玮果然兵败。等到司马玮被杀后,张华因首先献谋有功,被拜为右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侍中、中书监,佩戴金印紫绶。张华辞去开府仪同三司之职。

贾谧与贾后共同商量,认为张华出身庶族,儒雅有谋略,往上没有威逼君主的疑虑,往下又是众望所归,打算依靠他总摄朝政,大事咨询于他。但还是犹豫未决,于是询问裴頠的意见,裴頠平时很尊重张华,非常赞成此事。张华于是受到重用,他尽忠国事,辅佐朝政,弥补缺漏,尽管在惠帝昏弱贾后残暴肆虐的时候,但天下仍然安定,这都是张华的功劳。张华怕贾后亲族势力强盛酿成灾祸,于是创作了《女史箴》来讽劝。贾皇后尽管性格凶暴嫉妒,但还是敬重张华。几年后,朝廷追论张华前后的功勋,晋封他的爵位为壮武郡公。张华推让十几次,惠帝下诏敦促开导,张华这才接受。

元康六年(296年),张华接替已去世的下邳王司马晃为司空,兼管修史之事。

谏废太子

元康九年(299年),贾后想要废太子司马遹,当时太子左卫率刘卞很受太子信任和优待,每次宴会,刘卞也一定参加。太子多次看到贾谧骄傲无礼,很憎恨他,并表露在言语神情中,贾谧对太子也愤怨不平。刘卞向张华询问贾后想要废太子的事情,张华回答说:“没有听说。”刘卞说:“我刘卞本是贫寒憔悴之士,在须昌县任小吏,受到您的提拔成就,才有今日。士感恩于知己,因此才无所不言,而您对我还有怀疑吧!”张华说:“假令有这回事,君准备如何应付呢?”刘卞说:“东宫才高德重的人如林,四个卫率有精兵万人,您居宰辅重位,如果能得到您的命令,朝见陛下,总领尚书事,将贾后废黜至金墉城,那只需要两个宦官就行了。”张华说:“现在陛下在位,太子是陛下的儿子,我又没有接受废立的诏命,唐突做这种事,是眼中没有一国之君,人子之父,而且是以不孝昭示天下。即使能成功,也不免获罪,何况外戚权臣满朝,权威不在一人,怎么能安然无事呢!”

不久,贾后让人作祈祷神灵的文章,文章含有叛逆的意思,让太子在酒醉时抄写,上呈惠帝。惠帝在式乾殿会集群臣,把太子的抄本遍示群臣,大家都不敢说话。只有张华进谏说:“这是国家的大祸患。自汉武帝以来,每每废黜正嫡,总要引起动乱,况且大晋拥有天下的时间不长,希望陛下慎重考虑此事。”裴頠认为先要审讯传书的人,又请求检验字体真假,认为如果不这样,恐怕其中有诈。贾后便拿出太子平时写的启事十几张,众人比照,也没人敢说不是太子亲笔所写,议论一直到太阳偏西仍不能决断,贾后明白张华等人保护太子的意志坚定,因而上表请求将太子免为庶人,惠帝同意了贾后的意见。

被捕遇害

当初赵王司马伦任镇西将军时,扰乱关中地区,使得氐羌反叛,惠帝让梁王司马肜代替他。有人劝张华说:“赵王贪婪昏庸,信用孙秀,到哪里哪就乱,而孙秀狡诈多端,是奸人之雄。现在可以让梁王杀掉孙秀,这样就削去了赵王的一半力量,以此来给关右的人一个交代,这样不是很好吗?”张华赞同他的意见,司马肜也答应了。但孙秀的友人辛冉又对司马肜说:“氐羌自己造反,不是孙秀造成的。”孙秀因而得以免死。司马伦回京后谄媚贾后,希望能录尚书事,后来又请求任尚书令。张华与裴頠都坚持认为不可以,因此司马伦、孙秀把张华看作自己的仇人。

当初,张华所封的壮武郡有棵桑树变成了柏树,精通占卜的人认为这是不祥之兆。他的住宅及官署多次出现妖怪。张华的小儿子张韪因为中台星散裂,劝张华逊位引退。张华不听,说:“天道玄奥莫测,只能修养德行来应天变罢了。不如静观以待,听天由命。”

永康元年(300年)四月,司马伦、孙秀准备废黜贾后,孙秀让司马雅连夜前往见张华,告诉他说:“赵王想要与您共同匡扶朝廷,为天下除害,派我来通知您。”张华拒绝。司马雅生气地说:“刀都要架在脖子上了,还说这样的话吗!”头也不回就走了。

不久,张华正白天卧床休息时,梦见房屋忽然倒塌,醒后心中厌恶,当天夜里便发生政变,司马伦诈称惠帝有诏召张华入宫,张华于是与裴頠一起被捕。张华将死时对张林说:“你要谋害忠臣吗?”张林称自己有诏书,指责张华说:“你身为宰相,担负天下的重任,太子被废黜,却不能为气节而死,这是为什么呢?”张华说:“式乾殿议论此事时,我竭力劝阻,这是众所周知的,并不是我不谏啊!”张林说:“劝谏不被听从,为何不逊位?”张华无话可答。片刻,使者来到说:“有诏令杀您。”张华说:“我是先帝老臣,赤心如丹。我不怕死,只怕王室将有大难,祸不可测啊!”便在前殿马道南处被杀,又夷灭其三族,终年六十九岁。朝野群臣没有不悲痛的。

西戎校尉司马阎缵听闻张华遇害的消息后,独自前往抚摸张华的尸体痛哭说:“早劝您逊位而您不肯,现在果然不能幸免,这就是命啊!”吏部尚书刘颂在知道张华遇害后,也哭得很伤心。后来听说张华的儿子得以逃脱,高兴地说:“茂先,你还有后代呀!”

张华爱惜人才,劝勉荐拔他们从不厌倦,即使他们身份穷贱,从事杂役之类的工作,但只要有一技之长、些许之善,张华便赞叹称道他,使他们的声誉得以传播。

终获平反

永宁元年(301年),司马伦、孙秀被诛杀,由齐王司马冏辅政,秘书监挚虞向司马冏写信说:“张华死后不久,我进入中书省,得到张华在先帝时答诏书的草稿。先帝问张华可以肩负重任辅佐国家托以后事的人,张华回答:‘才德兼备而又与陛下是至亲的,不如齐王司马攸,应该让他留在京师镇抚国家。’他这种忠良的谋划,坦诚的言语,在他死后才被发现,令人信服,与那些随波逐流苟且偷安的人是不可同世而论的。议论他的人指责张华在愍怀太子被废时不能直言廷争。在那时,直谏的人会加上违命之罪而死。先圣教导我们,死而无益的人,不能责他人不死。所以晏婴作为齐国的正卿,在崔杼之难中不为国君而死;季札是吴国的宗臣,不争论逆命顺命的道之理。循理竭力而仍无所成,是不被圣人的教化所责备的。”司马冏因而向惠帝上奏请求为张华等人平反并追赠官爵。群臣议论时意见不一,而多数人认为张华被杀是冤案。壮武国臣竺道又请求长沙王司马乂,请求恢复张华的爵位,众人意见不一,很久都没有定论。

太安二年(303年),惠帝下诏为张华平反,恢复张华侍中、中书监、司空、壮武郡公、广武侯县的官爵以及被没收的财产、印绶、符策,派使者专门吊祭。

当初,江南名士陆机兄弟志气高昂,自认为是东吴的名族,刚到洛阳时,颇为轻视中原人士。直至见到张华后,陆氏兄弟深感一见如故,钦佩其德望风范,以师长的礼仪相待。张华被杀后,陆机为他作了诔文,又创作《咏德赋》来悼念他。

上一篇:东方朔

下一篇:刘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