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官吏由贵族担任,实行的是世卿世禄制,世卿就是天子或诸侯国君之下的贵族,世世代代、父死子继。禄是官吏所得的享受财物。世禄就是官吏们世世代代、父死子继,享有所封的土地及其赋税收入。
春秋战国时期世卿世禄制度逐渐消亡,百家争鸣,士子游学天下,求取官职,在任上得禄,去任则为民。这一时期,开始以粮食为俸禄,但各国计算单位不同,如卫国用“盆”,齐、魏用“钟”,秦国用“石”。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改革官制,正式确立以粮食为俸禄的俸禄制度。西汉承秦制,官员以“石”表示职级的大小,规定俸禄标准,但实际领取时是折合成钱发放。东汉时,给付方式改成半钱半粮。
从秦王嬴政全面实行俸禄制开始,两千多年来,俸禄制一直是主体的俸禄制度。历代官吏的俸禄标准不尽相同,但都是根据官吏的品级实行“秩禄”制度。比如西汉时,官吏的品级分为22级,从万石、二千石到佐史,但这里的石数只是品级名称,而不是实际的官吏俸禄数额。实际的俸禄是以斛为单位的(1斛=1石,约130斤),万石的月俸是350斛,百石是16斛,佐史只有8斛。换算成钱,中二千石级别的九卿每月可得4万钱。按照当时的生活水平,这笔钱可满足近百户普通人家一年的生活,所得俸禄可以说是相当富裕了。
魏晋时,以一品至九品分为九级,南北朝时,等级逐渐改为正从九品共十八级,隋唐沿袭南北朝制度,此后历朝历代基本也是如此。
北魏初期,官员没有俸禄,靠朝廷赏赐战利品。但赏赐分配不均,那些没有得到赏赐或者赏赐较少的官员,大多以搜刮百姓为主要收入,那时的朝廷也不管,放任官员去贪。北魏孝文帝开始改革后,其中一项措施是实行官吏俸禄制度,下令 “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此后,没有一个朝代不给官员发俸禄的。
唐初,官员的俸禄以实物为主,正一品官员每年700石,从一品600石,最低的从九品52石。开元之后,改为成货币,按月发放。
。”不久,他升为左拾遗,俸禄翻了一番,“岁愧俸钱三十万”。后来,他做太子宾客时,俸禄已是初做官时的十倍。“俸钱八九万,给受无虚月”。后来,他又升任太子少傅,“月俸百千官二品,朝廷雇我作闲人”,不仅拿着高薪,而且清闲自在。到了晚年,他还可以领取一半的抚恤金,“全家遁此曾无闷,半俸资身亦有余。”“寿及七十五,俸占五十千”。所以说,唐代的俸禄制度不仅属于厚禄制,而且非常有人性化的特点。宋朝时国家富庶,官员的俸禄之丰厚在历代都算是数一数二的,不仅包括正俸(钱)、职田,还有禄粟(米)、职钱、茶汤钱、给卷(差旅费)、谦人(仆役)衣粮、厨料、薪炭等诸多令人眼花缭乱的名目,而且大多以钱支付。外任官员家属的赡养费也是由政府财政供给,外任官员还有公用钱且上不封顶,“用尽续给,不限年月”。
包拯在开封府任职时,同时领取三个职务的俸禄,即龙图阁直学士、右司郎中、右知开封府。龙图阁直学士每年的货币收入为1656贯,还有实物收入10匹、绢34匹、罗2匹、棉100两。右知开封府每月的口粮是30石、柴20捆、干草40捆、公使钱1500贯、额外费用100贯,每年冬天给他15秤(每秤15斤)的木炭。此外,朝廷还拨给他20顷(1顷为100亩)土地。
名相寇准为官清廉,不以权谋私,但依然生活豪奢,因为他每年光是作为宰相的俸禄高达就5000贯以上。再加上其余官职俸禄和封赏,每年收入有上万贯之多。
如此高的俸禄,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但这也是宋朝为什么有着历代最高的财政收入,但是却始终无钱可用,因为冗官太多,俸禄太高,同时,对于百姓的剥削也过甚。
元代的俸禄是用纸币支付的,又称俸票。俸票从最高等级的300两到最低等级的35两不等。但俸票的通货膨胀非常严重,所以官员的实际收入算是很低的。而且元代的俸禄体系很不完善,不合理之处甚多。总体来说,元代属于薄俸制,官吏俸禄很低,且往往有随意性。但蒙古贵族的赏赐却很多。
明朝与元朝类似,皇亲国戚的俸禄很丰厚,但百官的俸禄却很低,甚至比元朝还低。历朝历代中,明代的俸禄是最低的,这一方面是受元代制度的影响。另一方面是朱元璋的问题。朱元璋对待自己的子孙后代恩宠有加,给予皇室宗亲的俸禄异常丰厚,居于历朝历代之最,但是元璋对待官员们却无比刻薄,不仅俸禄低,而且没有退休金,因此导致很多明代官员连养家糊口都做不到。著名的清官海瑞,因为绝不贪污,只靠俸禄度日,形同乞丐,每日半干半稀,这才勉强能不饿死。
清朝初期,官员的俸禄也是非常少的。京官正一品的年薪也只有180两银子,九品是31两5钱。所谓的七品县令,每年俸禄45两,远远不足以满足官员的日常开销,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雍正时期开始给地方官员养廉银,作为他们的生活和办公补助,养廉银的数量大大超过各级官员的俸禄,一般为俸禄的10倍甚至数十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