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是,同样的事实采用不同的表述都可能激发完全相反的情绪。比如,就概念的拓扑结构和逻辑关系来说,假定中的“中国人源自古埃及”与“古埃及文明由中国人祖先所创立”两种表述几乎等价。但前者却可能被视为是对民族自尊的打击,而后者却可能被当成是突显民族优越性的意淫,尽管这两种引起相反情绪的表述背后的假想情景几乎一样。
这也说明,以表层的语义来判定文明起源论述并作出情绪性反应毫无必要。其实,更进一步,以任何假想的动机论来指责文明起源的研究都毫无意义。任何一个学者,不论出于何种动机来研究文明起源,只要能尊重事实,不断挖掘证据并合理推断,那都值得敬重。其实,对历史事实更全面和深入的揭示,往往是不同理念的学者相互对比和竞争的果实。
古埃及学在德国、美国、英国和法国等西方国家已是非常成熟的学科。比如,拥有古埃及专业的大学,在德国有14所,在美国有7所。但在中国,只有个别大学的世界史专业才有埃古及史分科,研究古埃及史的学者更是屈指可数。虽然最初提出古埃及和华夏文明关联性乃至传承性的是西方学者,但这类学说在现代西方学术界早已式微。这可能是对之前学说论证缺陷的过度反应。再者,随着研究专业的细化,能够同时深入了解古埃及和古华夏的学者也凤毛麟角。尽管如此,一些西方学者依然对中国学者参与研究古埃及给予厚望。比如,根据2016年1月3日《东方早报》的报道,德国海德堡大学古埃及学家杨·阿斯曼在上海接受采访时就曾言:
“我曾多次说到中国与古埃及的相似之处,比如,都曾采用象形文字,又比如,文化记忆常常由部分社会精英来塑造和传承。在我看来,欧洲人对埃及学的研究,其实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文明传统之间的对话,对欧洲人来说,埃及学研究有点像好古博学之人凭着兴趣所参与的一种游戏。但是,你们中国人不一样,中国学者如果从自身文明的角度去研究埃及学的话,由于这种文明上的相似性,你们很可能看到许多欧洲学者注意不到的事实,提出许多欧洲学者想象不到的问题。我想,中国学者应该好好利用这样一个优势。”确实,基于某些可知或不可知的原因,西方学界未能关注或提及古埃及与中国之间一些明显的相似之处。
中国考古学界也对古埃及兴趣日浓。2014年6月,中国第一位古埃及学博士夏鼐有关古埃及串珠的博士论文在时隔65年后正式出版。根据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的介绍,埃及迄今为止共开展了200余项与国外学术机构的合作发掘和文物保护项目,其中没有一个是与中国合作的。但随着中埃文化年的启动,这种状态将改变。根据2016年1月21日新华社报道,中国的考古学家有望走进埃及,对埃及神庙和祭祀庙合作开展考古工作,这将成为中埃文明交流史中新的里程碑。
不同研究者通过文化比较和历史考证都发现,古埃及与华夏文明存在很多相似性。除了前述历史序列和文字等的对应外、两者在图腾崇拜、生死观、造字传说、政治传统等诸多方面的契合不胜枚举。可以肯定,华夏文明不是孤立于世界之外,而是从史前就开始被世界影响又同时影响着世界,而古埃及可能是这种联系中关键的一环。在夏的存在迄今无法被中国本土考古证据证实,同时古埃及和古华夏之间的相似又难以用巧合来解释的情况下,埃及和中国这两个古老文明到底存在何种联系,激起人们无限遐思。
但要真正探究这种联系,揭开历史的谜团,那还需要中国的大学和研究机构系统性的参与,而不只是民间学者的努力和两国学界之间零星的合作。具体方式可以包括,设立一些相关的专业,培养更多的人才,以及更广泛地参与国际交流。随着中国经济地位和文化意识的上升,中国文明起源的议题会吸引更多的注意力。对任何一种文明来说,对过去看得越久,对未来也会看得越远。探究中华文明的源头,涉及历史中国的自我定义,更将促使人们进一步深入地思考,中华文明从哪里来,又将到哪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