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既是诗人,也是僧人,隐居于浙东天台山寒岩,自号“寒山”。下面跟小编一起了解一下寒山所作的《杳杳寒山道 》吧。
因唐代落榜士子张继七绝《枫桥夜泊》中一句“姑苏城外寒山寺”而闻名天下的“寒山寺”,初建于六朝时期梁代天监年间,距今已有1400多年,当时取名为:妙利普明塔院,因唐代诗僧寒山子曾来此住持,故名寒山寺。张继或者想不到自己会因为一首诗而名留青史,更加不曾想到过会带红一座寺庙和寺庙住持寒山。
寒山,自号“寒山子”,生活的年代基本上与开元盛世相重合,一个国富民强的时代。他本是富家子弟,参加科举考试落选,前程黯淡、亲友背离,万般无奈之下遁入空门、浪游天下,想是看透世间人情冷漠。
也许出家后的寒山,已经不在乎功名利禄,更别说后世人对他的评价。但这一千多年来,寒山的身价一直在涨。唐代小说中他以仙人道士出现,宋代以文殊再世,到了清代与好友拾得并称为和合二仙。到了近代,在五四运动时期,胡适在其《白话文学史》中将寒山、王梵志、王绩三人并列为唐代的三位白话大诗人,由此,寒山进一步得到国人的青睐。
而且,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寒山诗远涉重洋传入美国,被称为“垮掉的一代”的苦闷青年把寒山奉为偶像,寒山诗风靡大洋彼岸,形成了世界范围的“寒山热”,从而确立了寒山诗在世界文学中的崇高地位。然而,寒山自己恐怕也没有想到身后能在诗歌史上享有如此高的盛名。
寒山长期住在天台山寒岩,诗就写刻在山石竹木之上,盈六百首,现存三百余首。他的诗歌多表现山林隐逸之趣和佛教的出世思想,语言明浅如话,有鲜明的乐府民歌风,内容除用形象演说佛理之外,多描述世态人情,山水景物,诗风幽冷,别具境界,这首《杳杳寒山道》很能代表他的风格。
《杳杳寒山道 》
〔唐代〕寒山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这首诗共八句,每句皆以叠字领起,虽然句式略显单调,却也未流于呆滞。随着叠字所模拟的物态、音响、状貌、时间的不同变化,诗中的山水、人鸟、风雪、情景也一一呈现,并都带有浸透全诗的静谧寂寥的感情色彩,从而烘托出诗人僻居寒岩、不问世事的心情。
首联“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两句,通过对山水特征的描写奠定了整首诗幽冷寂寥的感情基调。“杳杳”言山路深暗幽远,“落落”言涧边寂寥冷落。深邃山路,阴暗寒重,再有流冲下来的涧水溅身,令人浑身湿冷。诗一开始就把读者带进一个冷森森的境界,顿觉寒气逼人。
颔联“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两句,从声音上描摹寒山道的静寂宁远。意思是说,这里常常有鸟儿啾啾地啼鸣,却空虚冷清罕见人烟。远处空谷悠响,啾啾的鸟鸣声时时传来,轻细的鸟语反衬出山路的清幽,营造出“鸟鸣山更幽”的空灵。
颈联两句“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两句从静态描写转向动态描画,着意表现诗人顶风冒雪的自我形象。前面写 “落落”“杳杳”,是写山很深远,写“啾啾”“寂寂”,是写人很少,但是从情感上来说,都不冷,只有颈联这两句。
“淅”的本意是风雨声,怎么会只有吹风是“淅淅”的呢?可能爬山爬到了雾霭云层中了,这就显得很神秘。山高,温度就低,下了雪,纷纷扬扬落下来,诗中之人不仅不知躲避,还长久地站着,远离了人世打扰,宇宙间只有自己,全然地寂静和寒冷,剥脱了俗世所有的滚烫、热烈和温和,和下一句“不见日”“不知春”自然地衔接在一起,一切物、人都归于心灵的守一和执着。
尾联“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两句,抒写诗人的情怀,情中见景。意思是说,我身处这里天天见不到阳光,年年也不知道有春天。这两句诗既衬托出了山幽林茂,不容易见到阳光的情景,也反映了他身为僧人的心如古井,超然物外的心境。这里的“朝朝”、“岁岁”属长短不同的时间概念,而叠字连用,同样可言时间之悠长。也就是说,诗人参悟玄机,朝朝见日而不见日,年年度春而不知春,不知时序的变化,不辨春去秋往,完全沉浸在禅意之中。
这首诗前七句皆描写环境的幽冷,只后一句见出作者超然物外的心态。其特点一是用景物渲染气氛,以气氛烘托心情。二是通篇句首都用叠字,且富于变化,做到了 “复而不厌,赜而不乱”,实属不易。三是借助于叠字音节的复沓,增强诗的音乐美和意境美。读起来使人感到和谐贯串,一气盘旋,并借助于八句形式上的划一,把本来分散的山、水、风、雪、鸟、人、境、情,组织成一个整体,回环往复,连绵不断,加强了诗意,感情色彩也十分浓郁。
所以,历代学者对这首诗评价都很高,明代学者王宗沐《寒山子诗集·序》中评价说:“如空谷传声,乾坤间一段真韵天籁也。”,而清代沈德潜在《古诗源·例言》则说:“俚语俱趣,拙语俱巧。”,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寒山诗集提要》也有评论说:“其(指寒山)诗有工语,有率语,有庄语,有谐语。”可见寒山诗水平之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