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头戏

时间:2023-04-23 22:42:44编辑:奇闻君

在轰轰烈烈的越剧百年纪念活动之后,检点戏坛,蓦然发觉,上海人熟稔的淮剧,竟然已经伴随我们走过100年时光了!而我们居然木知木觉。相比越剧,淮剧所受追捧的程度,是那样的令人羞愧。是的,我们应当为自己对于文化的傲慢与偏见、对于文化的无知和浮躁而羞愧。从方言的流播面积来看,“江北闲话”不见得比“绍兴闲话”小;就进入上海的时间而言,淮剧还比越剧早一些;沪上之“这块拉块”也不一定比“亨个老倌”少。因此,淮剧的知名度还是比较高的。尽管各剧种的特点不同,表现形式各异,听众也味有所嗜,但淮剧在近些年的落寞,还是让人感到遗憾。

一是淮剧自身的问题(在此不赘述);另一个是我们作为上海人的问题——难以想象,我们到贵州旅游,竟会不惜多走几十里路,到一个偏僻的山区去看一点也不懂的“地戏”;我们愿意花大价钱,到高档的会所去看那把毛巾甩来甩去的“二人转”……怎么对就在身边触手可及的淮剧竟吝于一顾?我不知道周围的亲朋好友有谁专诚去看过一场淮剧。如此,淮剧的不彰是必然的了。顺便提一下,当淮剧的新锐之士,反串着京剧、越剧,嘴里哼着流行歌曲而不是淮剧名段出现在舞台上的时候,你还会觉得淮剧离我们很近吗?

不管怎样,作为海派文化滋养起来的一个艺术样式,一个大剧种,淮剧应当得到现代人的关注。退一步讲,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淮剧也应当在受保护之列的。

淮剧,曾名江淮戏。[1]起源于清代中叶江苏盐城、阜宁一带,民间流行着一种由家民号子和田歌“雷雷腔”、“栽秧调”发展而成的说唱形式“门叹词”,形式为一人单唱或二人对唱,仅以竹板击节。后来与苏北民间酬神的“香火戏”结合演出,被称为“江北小戏”。之后,又受徽戏和京戏的影响,在唱腔、表演和剧目等方面逐渐丰富而形成淮剧。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苏北发生特大水灾,民不聊生,不少人背井离乡,沿着运河、进入长江辗转来到上海。那时,上海大量需要劳动力的,吃苦耐劳的苏北人民正好填补苦活、脏活没有人干的空缺;其中一部分艺人也随着逃难的人潮来到上海,这些人主要以拉人力车或在码头扛包子谋生。

由于来上海打工、做苦力活的苏北人越来越多,劳动之余,很想听听家乡的曲调。民国初年,艺人何孔德(著名演员何叫天的父亲、何双林的祖父)、何孔标兄弟和韩太和(著名演员韩小友的祖父)、骆步兴、武旭东等人,在苏北人集中的公平路、太阳庙路(现汉阳路)、太平桥、定海路等一带,开始清唱“路头戏”。看的人自行决定是否往收钱的小锣里给钱;给不给、给多少,都由看客随意。

后来,苏北乡亲越来越多,唱戏的慢慢从“路头戏”继而发展到“拉围子”(就是用一些长凳竖起来,再用布拉在长凳上拉成围子,观众在围子里看戏),这时候开始售票演出。不久,出身于徽班的何孔德,经过艰苦创业有了衣箱,并吸收了流散在上海的部分艺人组合成班,为剧场演出创造了条件。当时,人们称之为“江北小戏”、“江北戏”;而艺人们自称“江淮戏”。

一部分艺人看到唱戏比做苦力能赚钱,就不满足于街头“卖唱”,慢慢进入茶楼酒肆。1916年,陆小六子在闸北长安路开设了第一家演“江淮戏”的群乐戏园。第二年,马金标也在南市三合街开设三义戏园,于是“江淮戏”从街头演唱进入剧场。后来,集中演出淮剧的剧场有长寿路上的高升大戏院(即后来的燎原电影院,现拆),昌平路上的昌平大戏院(即后来的江宁电影院,现拆),虹口的公平大戏院及民乐大戏院等。与此同时,苏北下河(盐城、建湖)地区和上河(淮阴、淮安)地区的艺人也纷纷来沪,淮剧演唱的场所遍及闸北、沪东、沪西及南市。到上世纪20年代,由于京剧艺人先后加入淮剧班社,给“江淮小戏”带来了京剧剧目、表演艺术、音乐唱腔乃至化装衣箱。淮剧艺术也不断从中吸取养料,趋向成熟,从而进入“皮夹可”(或称“京夹淮”)阶段。

“皮夹可”时期,“江淮小戏”唱腔得到发展,旦角谢长钰开始借鉴京剧的弦乐托腔,创造了一字多腔、韵味醇和的新腔,被观众称之为“拉调”。1939年秋,旦角筱文艳与琴师高小毛一起编创了二胡过门,以取代“拉调”起落板中的锣鼓伴奏,并将单一的落音变得多样化,丰富了唱腔旋律,解放了唱腔呆板的局限。这个新腔,比“拉调”更具可塑性和抒情性,所以被称为“自由调”。

至此,“拉调”、“淮调”和“自由调”就成为江淮戏的三大主调。在声调的发展上,随着表现内容的不断更新,淮剧的流派唱腔也出现了纷呈并茂的繁荣景象。比如,何叫天在演唱实践中,创造了何派(何叫天)的“拉调·叠句/连环句”。马麟童创造了马派的“自由调”等等。1931年的苏北大水灾和1945年的抗战胜利,大批“江淮戏”艺人相继来沪,形成众多班社,著名的有何孔德的“何家班”、武旭东的“武家班”、骆步兴的“骆家班”、谢长钰的“谢家班”、单连生的“单家班”、顾汉章的“顾家班”、马麟童的“扶风堂”等。同时,由于苏北人在上海基本立足,在码头、浴室、纺织、交运等行业工作稳定,安家上海已经初具规模,使得淮剧艺人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大,淮剧班社开始移名剧团。

1936年,筱文艳、何叫天联手组建联谊剧团;马麟童的班底改名麟童剧团;而韩小友、韩刚则携手成立兄弟剧团;武旭东的武家班起名日升剧团……最多的时候,上海出现了20多个淮剧团。

1945年,“江淮戏联谊会”成立,次年改名为“江淮戏公会”,成为淮剧艺人的活动中心,凡社会活动、组班邀角、人事纠纷、艺人福利等,都通过它办理或仲裁,遂使“江淮小戏”这一剧种迅速传遍沪上。

淮剧搬上舞台后,其剧目得到了更多、也更完美的发展。淮剧传统节目归结起来主要有“九莲”、“十三英”和“七十二记”。“九莲”“十三英”指的就是《秦香莲》《蓝玉莲》等9本带“莲”字的戏和“王二英”、“苏迪英”等13本主角名字中带“英”字的戏。“七十二记”主要有《荆钗记》《牙痕记》《白兔记》《骂灯记》等72部戏。此外,还有《白蛇传》《岳飞》《千里送京娘》《状元袍》《官禁民灯》等。其内容多为反对暴政,抨击见利忘义,歌颂男女之间的真挚情爱。同期,还曾出现过“四大奇案剧”,即《丁黄氏》《急拿王兆》《药茶记》和《鸭汤记》,都是根据境内发生的真人真事编演而成

由于各个剧团拥有不同的艺术人才,他们各自选取适合自己的戏码演出。筱文艳、何叫天的联谊剧团,善演生旦为主的对子戏如《七世姻缘传》;马麟童是杂技演员出身,武功不凡,擅演《岳飞》这样的戏;何孔德的“何家班”、武旭东的“武家班”,更擅长像《彭公案》《施公案》那样的武生、红生戏……更让人叫绝的是,有些编导白天观看外国电影,晚上就把故事拿来编演淮剧,像《魂断蓝桥》《出水芙蓉》等,擅长此道的就有老艺人韩刚。

新中国成立后,淮剧焕发出全新活力,赢得了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一度和京剧、越剧、沪剧一起成为上海戏曲舞台上的“四大金刚”。1953年,国家将这个剧种正式定名为淮剧,淮剧由此进入新的繁盛期。今年,是淮剧进沪一百年。海派文化的熏陶,造就了一批成就卓著的艺术家如马麟童、筱文艳、何叫天、马秀英……而正是他们,成就了淮剧曾经的辉煌。

上一篇:白千层

下一篇:张沐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