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孝

时间:2023-10-03 05:52:42编辑:奇闻君

姚广孝,明朝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的知己好友,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是形势所迫,但有一个人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他就是僧人姚广孝。

朱棣:

① 广孝器宇恢弘,性怀冲澹;

② 广孝德全始终行通神明,功存社稷,泽被后世……

太子朱标死后,明太祖朱元璋没有将位子传给其他儿子,而是直接传给了孙子朱允炆(建文帝),而建文帝皇位还没有焐热就开始了了一波骚操作——“削藩”,这让那些藩王叔叔们情何以堪。最终,四叔燕王朱棣打着“清君侧”的旗号,一呼百应,发动了明朝历史上著名的靖难之役。

这场战役以朱棣的完胜而告终,建文帝在一场皇宫大火中不知所踪,有人说他被烧死了,也有人说他被一个僧人给救下了,最后逃到了南方隐姓埋名。总之,这就是谜一样的存在。

再说朱棣,夺了侄子江山的他,没有沉湎于酒色,而是励精图治,朝廷上也是人才辈出一番和谐景象。要说朱棣的心腹,除了七下西洋的三保太监郑和之外,“妖僧”姚广孝也是朱棣的肱骨之臣。不夸张地说,在朱棣登上皇位的过程中,姚广孝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既然被称作“妖僧”,那么姚广孝有什么特别之处吗?有可能颠覆你我的认知。

马秀英皇后去世之后,朱元璋派出僧侣随侍藩王,为皇后诵经祈福。姚广孝就是在这个时候与朱棣结识的。此后,姚广孝主动提出要跟着朱棣前往封地。而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他认为姚广孝可不仅仅会吃斋念佛,他的一些行为举止,大有政治家的风范和眼光。

首先,姚广孝渴望建功立业。与一般苦伴青灯、参禅打坐的僧侣不同,姚广孝很喜欢官场和政治。有一次,他到河南嵩山,遇到一位有名的相面大师袁珙,袁珙直言不讳,说他的面相像一只瘦虎,注定是喜欢杀戮和官场的。姚广孝听后非但不生气,反而沾沾自喜。并且,他时常发表言论,直言朝政腐败。当友人提醒他时,他也毫不在乎。

其次,喜欢撺掇。君是君来臣是臣,在古代封建王朝,非常重视封建秩序。谋朝篡位这等事乃大逆不道之事,如果被朝廷抓住“小辫子”,是要被诛九族的。但姚广孝无疑就是一个“乱臣贼子”,他经常会给朱棣描绘一幅美好的帝王江山图。有一次,他对朱棣说,我想给大王戴一顶白帽子。“白”+“王”,可不就是“皇”吗!很明显,他是想让朱棣称帝。

第三,助力朱棣夺权。面对建文帝朱允炆的削藩,朱棣虽然沉不住气,但还没到造反起义的地步。不过此时的姚广孝看到了绝佳的机会,认为此时再不出手将后患无穷,甚至死无葬身之地。为了消除朱棣的顾虑,姚广孝还请了术士袁珙和金忠专门给朱棣相面、算卦,说朱棣造反一定能够成功。有了这些“天道”吉相,朱棣自信心爆棚。

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朱棣举起反抗大旗。虽然在阶段性的战役中,朱棣没有完全取胜,甚至一度对自己的行为产生怀疑,不过姚广孝给朱棣分析了形势,并且竭尽全力跟朱高炽在后方鼎立支持。姚广孝建议朱棣要集中火力直取南京,这样才能彻底取胜。

经过大大小小的战役,朱棣成功的率兵杀入京师,朱允炆在朱棣进入京师后消失在了硝烟中。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称帝。可以看出,在整个靖难之役前后,姚广孝比朱棣要上心得多。很多时候,姚广孝不但是军师,还是心理分析师。之所以被称为“妖僧”,从这些方面,可见一斑。

也许你会说,姚广孝不是一个合格的僧人,他之所以这么热衷于朱棣造反,一定是另有企图,甚至说,他是一个道貌岸然的僧人,贪图荣华富贵才是他最终的目的。真是这样吗?非也。

古代帝王对于身边的有功之臣,向来慷慨大方,尤其是那些开国功臣。姚广孝于朱棣来说功不可没,所以朱棣对他的封赏也毫不吝啬。因为姚广孝是僧侣,不方便直接给他封侯,因此,朱棣提出让他还俗。但是,姚广孝却拒绝了这个提议。

就像影视剧里苏乞儿“奉旨”讨饭一样,对于这样的“从龙之臣”,肯定要领过皇帝的封赏,否则皇帝也不好下台阶。朱棣又赏赐了非常精美的府邸、貌美的宫女给姚广孝,但姚广孝再次拒绝了。他不接受朱棣的任何赏赐。君子有成人之美,既如此,朱棣也没再勉强。

而在很多人看来,姚广孝此前的目的无非就是高官厚禄、荣华富贵,但对于明成祖朱棣的赏赐,他却不为所动,而且他后来依然住在寺庙,穿僧袍、吃斋饭,仍然与一个普通是僧侣无异。但对于朱棣的一番好意,姚广孝也没有无视,他同意担任负责僧人事务的僧录司左善世,并加封“太子少师”的虚衔。

朱棣提出迁都北京时,他奉命主持北京故宫的修建工作;之后,他又成了《永乐大典》和《明太祖实录》的最高编撰官。可以说,姚广孝虽然是一名僧人,但在朱棣看来,他是一个知己,可以吐露任何心事的故友,所以朱棣对姚广孝也是十分的信任和倚重。

既为“少师”,姚广孝辅佐太子朱高炽可谓尽心竭力,之后,他又教导皇太孙朱瞻基。对于这样亦师亦友的人来说,朱棣得之欣慰,在很多人面前,他都会提起姚广孝的好,姚广孝也因此成了明朝皇室里最受尊敬的人之一。

就是这样一个无欲无求之人,对友情却看得十分重视。

永乐十六年(公元1418年),八十多岁的姚广孝病重,不能上朝,居住在庆寿寺中。朱棣让御医居住在寺庙里随身照顾,并亲自多次去看望他。看着形如枯槁的姚广孝,朱棣知道,这个辅佐了自己大半辈子的僧人,已时日不多了。虽然他知道姚广孝这些年一直是无欲无求,但人之将死,也许会有未了之心愿,于是朱棣经常会问起姚广孝还有什么想要完成的心愿,他愿意帮忙完成。

本以为姚广孝没有什么遗愿,但这一次姚广孝开口了。他说:

僧人溥洽被关在牢里已经很久了,希望能赦免他。

朱棣在脑海里迅速检索此人的信息,最终想起这个“溥洽”是何人。原来,溥洽也是一名僧人。姚广孝还没有追随朱棣时,就与溥洽认识了。并且,因为同是僧人,爱好相同,两人曾经也是非常亲密的好友。但是,因为彼此政见和立场的不同,溥洽变成了朱允炆的支持者,而自己则跟了朱棣。自此之后,两人分道扬镳。

当朱棣大军杀入南京时,没有见到朱允炆的下落,也没有发现他的尸体,很多人认为是僧人溥洽将建文帝给藏匿起来了,所以将溥洽抓入大牢。而这期间就长达十几年。一直以来,作为曾经的好友被关进大牢,姚广孝也充满了自责,但各谋其政、各为其主,两人最终因为立场不同而站到了彼此的对立面,姚广孝也无能为力。

时过境迁,看到昔日的好友身陷囹圄,姚广孝很不是滋味。所以临终之前,他希望皇帝能饶恕溥洽,让他也能安度余生。

听了姚广孝的肺腑之言,朱棣颇为感动,认为姚广孝确实是重情重义之人,朱棣果断下令放了溥洽。之后,心满意足的姚广孝,慢慢地停止了呼吸。是年,姚广孝病逝于庆寿寺,享年84岁。

有明一朝,这位有着“黑衣宰相”之称的姚广孝去世之后,被追赠荣国公,谥号恭靖。皇帝亲自撰写神道碑铭,并以文臣身份入明祖庙,这是明代第一人,也是唯一一人。

纵观姚广孝的一生,虽然他是一位出家人,但他对时政针砭时弊,敢于向腐朽统治说“不”,看似不务正业,却又时时心念苍生,这等普度众生方为务实,这等吃斋念佛方显豁达。他无欲无求却才华出众,他沉稳果断却重情重义。也许你在他身上看到的都是矛盾,而我看到的却是完美的融合。

有人说姚广孝是淡泊名利,也有人说姚广孝怕功,因为姚广孝太了解朱棣这个人,而伴君如伴虎的道理,他更是深知,所以他如果选择急流勇退,也不是不可能。

上一篇:进士相当于什么学历

下一篇:科尔多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