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三个时间节点,日寇华北方面军执行“一号作战”计划侵犯黄河以南,进攻发起时间是1944年4月17日;而老蒋下达中国远征军Y部队发起“怒江攻势”的命令,是1944年4月14日;日寇第11军执行“一号作战”发起湘桂段作战的时间,则是1944年5月27日。也就是说,南边的鬼子动手时间,比北边的鬼子整整晚了40天,而中国远征军奉令向滇西反攻的时间,则处在两者之间,这其中有错踪复杂的军事和政治关系。
(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
日本人的“一号作战”被称为明治维新以来最大的一次作战行动,华北和华中、华南的日军总计出动兵力超过50万人,大批的部队调动和物资运输,这么大的动静中国方面不可能一无所知。除去分别应对日军的第一战区蒋鼎文部、第九战区薛岳部,在云南整训的中国远征军Y部队成为一支举重轻重的力量,那可是20多万大部美械的中央军精锐,无论投放到哪个战场上,都够日本人喝一壶的。
然而中美双方对Y部队的用途是有根本性不同的,“中国战区统帅”视其为最后的战略预备队,“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要的是其反攻滇西,然后与X部队(驻印军)在缅甸会师,而且蒋史之间因为军队统帅权的问题,早已经势同水火。X部队的新一军在史迪威直接指挥下,早在1943年10月就已经开始反攻缅北,而面对滇西并不许多的日军,卫立煌的Y部队却迟迟接不到进攻的命令,因为这事谁说了也不算,必须史迪威嘴里的“花生米”点头才行。
(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卫立煌)
这事要一分为二地看,在1943年年底到1944年初,Y部队确实不具备反攻能力,因为美援武器只能通过驼峰航线一点点运过来,第一次远征军的失败,也使各部的整训工作进行的比较困难,所以卫立煌的前任陈诚,始终有畏难情绪,错过了与驻印军同时动手夹击日军的最佳窗口期。而到了1944年春天以后,华北和华中的日军已经蠢蠢欲动,缅甸的雨季又即将到来,Y部队这个时候倾巢出动强渡怒江,其实是不太明智的。
一定要明白,卫立煌所部反攻滇西,不完全是为了收复怒江以西的国土,从全盘战局看此举并不急于一时,史迪威之所以坚决要求卫立煌Y部队迅速出动,其实更多是为了实现个人的目标和应英国人的请求。所谓个人目标,就是1942年惨败缅甸之际,史迪威曾经发誓“我胡汉三会回来的”,新一军虽然装备精良战力强大,可毕竟只有孙立人和廖耀湘的两个师,若想“解放”缅甸,必须有卫立煌的20万大军配合才成。
(笑里互相藏刀)
所谓英国人的请求,是此间日寇缅甸方面军集中10万大军发起了英帕尔战役,目标直指印度东部诸邦,并且一开始进展是比较顺利的,英印军大叫快顶不住了,强烈要求中国远征军加大缅北、滇西方向上的攻击力度,以吸引部分日军回援减轻压力。在老蒋这里,史迪威的面子和言语威胁并不算大,能拖就拖,然而丘吉尔的喊话,罗斯福和马歇尔是必须引起重视的,毕竟美英才是穿一条裤子的,于是更大的压力来了。
1944年4月初,史迪威专门飞回重庆督促老蒋出兵,并且带来了罗斯福总统的备忘录,老蒋答应可以给新一军空运一个师的援兵,但是对滇西反攻仍然反应冷淡。史迪威于是求助华盛顿,很快老蒋就接到了马歇尔的急电:如果中国不从滇西出兵反攻缅甸,美国将停止向中国输送“租借法案物资”,卫立煌部队每个月通过驼峰航线所获得的734吨物资装备,也将被同时取消,而接到老蒋的解释电文后,罗斯福再发来一封口气更加强硬的电报,重点语句如下:
(驻印军总指挥和两个师长)
“在萨尔温江与你对峙的只是日本一个装备不全的师,你向西进军必然成功,在过去一年,我们曾经装备并训练你的Y部队,如果不使用它们用于共同事业,我们空运装备并提供教练人员的最勤奋最广泛的努力,就没有道理了”!翻译出来就三句话:怒江西边日军很少、你必须马上出兵、如果你不出兵就别再拿美国援助了,话说到了这个份上,仍然还要依靠美国的老蒋,还有选择的余地么?
于是4月14日老蒋在何应钦的《怒江攻势》作战计划上签了字,尽管他并不情愿,因为国内战场需要这支预备队,同时也因为美英没有依约在缅甸沿海实施两栖登陆,让中国士兵去帮助收复缅甸领土,实在是没啥意义。可是所谓的盟国之间,也存在着强权政治,在美英领导人的眼里,实现他们的战略意图才是最重要的,至于中国战场上日军有什么大的动作,他们并不关心。
而当卫立煌20万大军5月11日渡江西去以后,便不可能再回头了,连昆明警总的200师后来都开上去了。
(左为派遣军总司令畑俊六)
其实还有一点,也就是老蒋高估了蒋鼎文和薛岳两个战区的战斗力,黄河两岸三年多的对峙、前三次长沙会战的不败,都使重庆军事委员会认为,即便日军大举来攻,也不会出现全盘崩溃的危险。而残酷的事实是,在河南战场,豫中战役37天连失38城,蒋鼎文汤恩伯望风而逃,在湖南战场,渐次骄狂的薛岳也很快打输了第四次长沙会战,日军兵锋,直抵连接湘桂两省的重要枢纽衡阳城下,时间是1944年6月23日。
河南段战场不提了,日本人的攻势最终在豫西山区受阻,从1938年就缩在陕西的胡宗南总算干了点正事,同时代理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而方先觉死守衡阳47天,重庆却拿不出来有力的救援部队,当横山勇第11军的打援部队对付王耀武、对付薛岳的兵力用到极限时,想像一下,如果杜聿明第5集团军或者宋希濂第11集团军兵临衡阳城下(一个半月爬也爬到了),日本人焉能不败?那么也就不会有什么桂柳会战的大败和日本人冲进贵州的事情了。
(卫立煌检阅Y部队)
所以说,豫湘桂战役的大溃败(日本方面的一号作战),固然有河南、湖南蒋军各部战斗意志差极的因素,也有缺乏战略预备队的一定因素,史迪威站在美英、站在个人的立场上,确实是拖了后腿的。如果卫立煌的20万精锐之师不是去帮别人家收稻谷,中国抗日军民的损失会大大减少,那可是146个城市沦陷、6000万同胞成为亡国奴啊!百姓惨死和财产损失更是不计其数,更有《雅尔塔密约》的深远影响,非三言二语能说得清楚。
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靠谁也不如靠自己,抗战期间美国的所谓援助都是有目的和需要付出代价的,为了策应英军取得英帕尔大捷、为了收复缅北地区,有多少中国远征军的士兵倒在了异国他乡的土地上?中印公路1945年初打通了又有什么用?距离鬼子投降只有半年时间了。而在河南、湖南、广西和贵州的大地上,因此增加了多少生灵荼炭?等到老蒋不顾一切空运回新六军时,黄花菜都凉了。
1944年的正面抗日战场,一地鸡毛,外加一声叹息。
(看看昆明和黔桂的距离有多近)
敌寇为挽救危在旦夕的滇缅战场,于是发起了旨在策应滇缅战场的所谓“一号作战”,这其实不过是敌寇灭亡前昙花一现的回光返照。
1943年10月,史迪威将军指挥由新38师、新22师改编的新1军和国军第36师,以及美英联军部队、美军陆航第10航空队在缅北胡康河谷,向敌酋田中新一中将的第18师团发起强大攻势。1944年3月14日,由新38师扩编的新1军,以及由新22师扩编的新6军再发起缅北孟拱河谷战役。史迪威的作战意图,是将敌寇18师团吸引到孟拱以西,再由美军飞机轰炸密支那:以拿下滇缅公路缅甸终端这个战略要地暨彻底收复滇缅公路。综上所述,史迪威将军指挥的反攻缅北之战,拉开了紧接着到来的滇西大反攻之序幕。
面对危在旦夕的滇缅战场,敌酋南方军司令官寺内寿一为挽回败局,遂于1944年4月发动了旨在策应滇缅战场的豫湘桂“一号作战”。作为针锋相对地强力反制,集结在怒江东岸的远征军宋希濂第11集团军、霍揆彰第20集团军,于1944年5月11日强渡怒江,向盘踞在怒江以西的敌寇发起全面大反攻。1945年1月27日,光复缅甸的驻印军,以及收复滇西全部沦陷国土的远征军,在中缅边境芒友胜利大会师,缅甸战场和滇西战场成为中国军队最早取得胜利的地区。之后的湘西雪峰山芷江战役,中国军队歼敌3万余人。芷江—它因此而成为侵华日军战败后签署投降文书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