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之柱

时间:2023-10-05 18:24:06编辑:奇闻君

来了6500光年外,宇宙最壮观的创生之柱,创生之柱在银河系内吗?

在银河系内!创生之柱是银河系新恒星诞生区因此得名。创生之柱距离地球6500光年,银河系有10万光年

创生之柱的所有秘密就在这里,多视角带你走近这个宇宙奇观

在这张照片里,有多处哈勃望远镜拍摄过的宇宙景观,其中两处比较著名。左边的这一处,就是哈勃太空望远镜在2015年庆祝升空15周年时公布的两张照片之一

而右侧红框内的,就是鹰状星云最著名的 创生之柱 。

鹰状星云位于7000光年以外的巨蛇座,早在1745年就被发现,列在梅西耶星表的第16位,因此又被称作M16。远远地望去,它的形状就像是一只即将要击破长空的雄鹰,故而得名。

鹰状星云是一个典型的 疏散星团 。所谓的疏散星团,是由几百到几千颗恒星组成的集合体,恒星密度比较低,彼此之间引力联系较弱,通常分布在不到10光年直径的范围内。不过鹰状星云比较例外,它的范围要更大。和相对密集的球状星团恰好相反,疏散星团内所包含的都是非常年轻的恒星。

在鹰状星云,这样的年轻恒星有8000多颗,它们在银河系的人马臂上构成了这一处奇观。鹰状星云视星等为6.0等,是良好的天气状态下肉眼可见的最暗天体,所以通常我们是看不到的。通过高品质的双筒望远镜或者小型天文望远镜,就可以很轻易地看到它的形状。不过,谁也想不到,当天文学家利用哈勃太空望远镜观测它的时候,看到了它惊人的一面。

1995年的时候,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天文学家杰夫赫斯特和保罗·斯科文为了研究恒星的起源,在使用哈勃望远镜的时候,将它对准了鹰状星云。他们万万想不到,一张史上最成功的太空照片,即将由此诞生。

他们利用哈勃望远镜 第二代广域和行星照相机 的四架不同的相机拍摄了32张照片,然后加以拼接。我们知道,哈勃望远镜传回的照片是黑白的,需要科学家渲染色彩。他们用 绿色渲染氢离子、蓝色渲染的是氧、红色的是硫 。最终,添加了色彩的创生之柱照片,就此问世。

在刚刚得到这张照片的时候,他们也震惊了——这是正常的,谁又能不为创生之柱的雄伟而感到震撼呢!果然,在4月6日公布在NASA官网的每日一图栏目中后,创生之柱毫无疑问地成为了人类宇宙图片中的经典,让无数人为之感到窒息。

在震撼之余,天文学家们也展开了对它的分析。在这张照片里,我们可以看到3根巨大的“支柱”。据科学家的介绍,它们每一根的长度都可以达到几光年,总宽度有4-5光年左右。

它之所以叫做创生之柱,就在于这是一片恒星的 育儿 所,大量的恒星在这里通过吸收弥散在星际空间的尘埃而形成,其中很大一部分都属于 质量最大的O型主序星 ,并且至少有一颗恒星的质量达到了太阳的 80倍 以上。

2015年,NASA利用哈勃太空望远镜发布了重新拍摄的创生之柱照片,这一次的拍摄范围更加宽广,他们将创生之柱的“底座”也收在镜中,展现了更加雄壮的创生之柱。

天文学家告诉我们,这片区域内暗流涌动,隐藏着宇宙中常见却又令人惊心动魄的暗中较量,其中三股势力尤为强大:

目前来看,第三股力量似乎略占上风。从2015年和1995年两张创生之柱照片对比中,天文学家发现:最大的一根支柱有一股强大的喷流,使其在这 20年 的时间里野蛮生长了 1000多亿公里 。这个距离是日地距离的近1000倍,同时通过这个距离除以时间,天文学家推测其扩散速度达到了惊人的 200公里/秒 !

发布于1995年和2015年的两张创生之柱照片,是哈勃太空望远镜在可见光范围内拍摄到的。但是,可见光仅仅是电磁波中非常狭窄的一段,且有一定的局限性。当我们利用不同的波长进行观测时,会看到不一样的创生之柱。

和可见光相比,红外光的波长比较长,因此受到的遮挡较弱,可以穿透重重迷雾。

当天文学家利用红外波段观测创生之柱时,那些隐藏在浓密的星际尘埃身后的初生恒星之微光就不再受到限制,暴露在人类的眼前了。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在可见光拍摄的创生之柱图片中看不到的恒星,在红外波段暴露无遗,这也印证了科学家对于鹰状星云的恒星 育儿 所身份的推测。

这是钱德拉X射线望远镜在X射线波段拍摄到的创生之柱

可以看出,这张照片是以哈勃的照片为基础,但是通过X射线的观测,我们可以看到更多可见光范围内不可见的天体。图中的光点都是恒星,其颜色根据X射线的强度递增,分别对应的是红色、绿色和蓝色。同时棕色的气体云也被渲染得更加浓重。

2007年,天文学家又利用斯皮策太空望远镜在红外波段拍摄了创生之柱的部分区域。

众所周知,红外线可以检测温度。在这张照片里,天文学家发现红色区域的温度比想象中的要更高一些。

哈勃太空望远镜一次又一次地突破人类的想象,甚至还可以凭借强大的观测能力和海量的观测数据,帮助天文学家构建创生之柱的3D模拟场景。这样的工作,是1995年时的天文学家们做梦都不敢想的。

从这张动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前面的图片都给我们一种三根支柱位于同一个平面的错觉,但实际上它们相距甚远。虽然最大的一根支柱高度达到了5光年左右,但是整个创生之柱的深度远远超过了这个数字。

虽然名曰“创生”,但这片庞大的恒星 育儿 所恐怕自身难保,面临着灭亡的命运。

我们介绍过,宇宙中的恒星都是“过河拆桥”“卸磨杀驴”的老手。在形成的过程中,它们贪婪地吞噬着周围的气体,不断发展壮大。等到点亮之后,它们就会开始辐射出强大的恒星风,将涌向自己的星际尘埃吹散开来,给自己清理出一片空旷的区域。

刚才说过,2007年的时候,NASA曾经利用斯皮策太空望远镜发现创生之柱部分区域温度较高。他们怀疑:这里是超新星爆发的痕迹。我们知道,超新星爆发的威力远不是这些新生恒星所能比拟的。一旦超新星出现,那么创生之柱将会更快地从内部瓦解,消散到宇宙空间。

不过,就在人们为了这宇宙奇观捏了一把汗的时候,天文学家又宣布这次观测或许是一个错误。根据天文学家在这些年来对创生之柱的观测,尽管我们在地球上看到的是它7000年前的模样,但可以推测出即使在今天,它依然还没有被摧毁。

但是,摧毁和崩塌是创生之柱注定的命运。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它将在 10-100万年 的时间里慢慢地“蒸发”掉。

当然了,目前我们也不确定创生之柱内的恒星分别有多久的寿命。也许在某一天,其中一颗就会走到生命的尽头,变成超新星。到那个时候,创生之柱恐怕也将提前摧毁。

天体景象"创生之柱”新图像公布,我们从中可以读出哪些信息?

“创生之柱”(Hyperloop)是美国宇航局的一个天体系统。它位于太阳系南半球西经31.5°,东经51.5°之间,距离地球约为56亿公里(364亿公里)。“创生之柱”围绕太阳旋转,在太阳周围环绕着许多陨石坑和球体陨石坑。这个神秘的天体是如何形成的呢?从 NASA公布的图片来看,它表面的撞击痕迹十分明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天体围绕着太阳旋转着,其中心部分有一个巨大的圆盘在旋转,它像是一颗巨大陨石在环绕着太阳旋转。

太阳表面的光环和许多卫星都环绕着这颗行星旋转。其中最靠近“创生之柱”的是一颗名为安培拉(Antarina)的行星,它已经形成了一个直径约为250千米左右的环,环绕太阳旋转的轨道被称为安培拉轨道,它就像一个超大质量黑洞一样围绕着太阳系旋转。安培拉轨道是太阳系中最大一颗围绕太阳旋转的行星,它也是第一颗围绕太阳旋转最快最大恒星的行星。

太阳系的形成至今仍是一个谜,尽管在很长的时间内,天文学家一直在试图寻找答案。而“创生之柱”中的物质可能是质量较大的天体或大型恒星星系中的恒星构成物质的一部分,在其周围有可能存在更多质量较小的恒星星系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质量差异。这些恒星星系也被称为“超新星”,它通常都是质量较大或较小天体所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产生,它们可能在运行到太阳系边缘时出现了大质量黑洞。

“创生之柱”内部可能是围绕太阳旋转,但由于内部结构异常复杂(主要是以陨石坑中心为圆心的旋转轴),因此这个漩涡状结构是一个巨大、旋转迅速的球体。这可能也会是“创生之柱”与地球类似现象所引发争议颇多的地方。“创生之柱”中有几个不同点非常引人注目,一个比较特别——有一个明亮且几乎完全被熔化掉的陨石坑。

上一篇:芷组词

下一篇:南京石头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