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言文中何以解释为为什么的用法的例子
“何以”在文言文中,有“用什么”和“为什么”两种情况。
表示用什么时,相当于“以何”。如:何以安身?相当于以何安身。
何以表示为什么,通常用于疑问句或感叹句,何以如此为?或,何以如此哉!《荀子·大略》中,汤王祈雨的祷告连用了三个“何以”,反复问天为什么不下雨: 汤旱而祷曰:“政不节与?使民疾与?何以不雨至斯极也!宫室荣与?妇谒盛与?何以不雨至斯之极也!苞苴行与?谗夫兴与?何以不雨至斯极也!” 大意是:汤王因为天旱而祈祷说:“政事不协调吗?役使百姓过分了吗?为什么这么久不下雨呢?宫室太华丽了吗?妇人请托太多了吗?为什么这么久不下雨呢?贿赂盛行了吗?诽谤发生了吗?为什么这么久不下雨呢?”。
2. 文言文中的,何如,怎么理解
1、如何,怎么样。用于询问。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子木问於赵孟曰:‘范武子之德何如?’”《新唐书·哥舒翰传》:“禄山见翰责曰:‘汝常易我,今何如?’” 《东周列国志》第六回:“桓王素不喜郑,又想起侵夺麦禾之事,怒气勃勃。谓庄公曰:‘卿国今岁收成何如?’”鲁迅《书信集·致郑振铎》:“先生如南来,就印陈老莲画集何如?”
2、如何,怎么样。又指怎么办。
《左传·僖公九年》:“及里克将杀奚齐,先告荀息曰:‘三怨将作,秦晋辅之,子将何如?’”《汉书·叔孙通传》:“数岁,陈胜起,二世召博士诸儒生问曰:‘楚戍卒攻蕲入陈,於公何如?’”
3、如何,怎么样。用于陈述或设问。
《史记·儒林列传》:“为治者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 金王若虚《送彭子升之任冀州序》:“凡得一职,必先审问其同僚者何如人。”《老残游记》第十回:“单弹没有什么意味。我看时候何如,再请一个客来,就行了。” 鲁迅 《书信集补遗·致江绍原》:“闻广东中大英语系主任为刘奇峰,不知何如人也。”
4、何似,比……怎么样。
晋葛洪《抱朴子·逸民》:“子谓吕尚何如周公乎?” 唐王昌龄《采莲》诗:“摘取芙蓉花,莫摘芙蓉叶。将归问夫婿,颜色何如妾?”《新唐书·李石传》:“石曰:‘陛下罪己当然,然责治太早……今自视何如即位时?’”明钱谦益《南征吟小引》:“今长安关河四塞,自古帝王之州,一旦为蚁贼残破,伯应(袁可立子)之忧愤视子美又何如?”
5、用反问的语气表示胜过或不如。
《北史·卢昶传》:“卿若杀身成名,贻之竹素,何如甘彼刍菽,以辱君父?” 宋苏轼《谏买浙灯状》:“如知其无用,何以更索?恶其厚费,何如勿买?” 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十二:“吾贵为尚书,何如秀水朱十,以七品官归田,饭疏饮水,多读万卷书也?”刘大白《旧梦》诗:“与其向梦里寻诗做,何如向诗中寻梦做呢?”
6、犹何故。
《史记·魏公子列传》:“今吾拥十万之众,屯於境上,国之重任,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 元 无名氏 《桃花女》楔子:“待孩儿去问他,要这个银子何如?” 元刘祁《归潜志》卷八:“久闻先生作诗,不喜苏黄 ,何如?”
/subview/317251/10950238?fr=aladdin
3. 如何去理解文言文
一.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
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
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④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⑤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⑥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⑦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⑧此三者,吾遗恨也。 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⑩斯用兵之效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
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
(句数在3句以上)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④梁父即楚将项燕。
⑤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⑥非死,则徙尔。
⑦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⑧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⑨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⑩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坚利也。 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二.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
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被动句。
(句数在3句以上)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故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 ④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
2.“为”“为……所”表被动。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为予群从所得。 ④恐为操所先。
⑤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三.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
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大王来何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
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
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
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
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
[小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③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④何由知吾可也? ⑤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⑥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 ⑦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⑧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 四.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
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
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
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
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
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
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
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小练习]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 ②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
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④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⑤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⑥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⑦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⑧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帷幕。
⑨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五。
固定结构 一、表疑问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奈何、若何、如何、何如、奈……何、若……何、如……何、孰与。例如: ①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
4. 何以了解什么意思
怎么可以了解何以,古文句式,意思是:以何。如: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见于《诗经》。
1. 用什么;怎么。
《诗·召南·行露》:“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南史·陈后主纪》:“监者又言:‘叔宝常耽醉,罕有醒时。’ 隋文帝使节其酒,既而曰:‘任其性,不尔何以过日?’” 明 高启 《卧东馆简诸友生》诗:“何以度兹运?相勖蹈其常。”明《巡抚登莱右佥都御史袁可立晋秩兵部右侍郎夫妇诰》:“况物力罄竭之秋,何以弥呼庚癸?”《东周列国志》第二回:“(赵)叔带曰:‘何以知之?’”冰心《寄小读者》八:“为着人生,不得不别离,却又禁不起别离,你们何以慰我?”
2. 为什么。
《诗·大雅·瞻昂》:“天何以刺?何神不富?”《论语·季氏》:“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唐 韩愈 《秋怀》诗之七:“我无汲汲志,何以有此憾?”《续资治通鉴·宋孝宗隆兴元年》:“琚固辞,金主曰:‘卿之才望,无不可者,何以辞为!’”民国二十二年《河南通志·睢县采访稿》:“当时其宅本袁尚书袁可立府第,不知何以为许贼占据。” 巴金 《灭亡》第八章:“大家有点愕然,不明白他何以会这样不高兴。”
3. 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没有或不能。
汉 刘向 《列女传·楚江乙母》:“今令尹之治也,耳目不明,盗贼公行,是故使盗得盗妾之布,是与使人盗何以异也?” 金 王若虚 《论语辩惑总论》:“凡人有好则有恶,有喜则有怒,有誉则有毁,圣人亦何以异哉?” 明 刘基 《袭封诚意伯诰券》:“古称名世,何以过之?”
5. 为何学习文言文
知道过去,才能更好的理解现在,正视现在,总结历史,才可能预测未来。
学习文言,仅仅是了解过去的第一关,因为,过去的历史有文献记载,不学文言文,何以知晓?还有考古发现的文物,诸如青铜器、陶器、金银器皿和石碑等,上面若有文字记载,更能帮助人们理解社会的过去。若不学习文言,何以剖析?何况,祖上留下的名胜古迹,千年文明,传统习俗,都有待于我们学习文言后,才能得以解释,才能发扬光大,传播全球,流芳百世。
而且,历史对现今的作用也与日俱增。自然科学从张衡的地震仪到祖冲之的圆周率,从贾思勰的农政全书到孙思邈的伤寒论,从儒道释的经书到马王堆一号汉墓的竹简,从司马迁的史记到浩瀚的文学著作,对当今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起着巨大的影响和作用。甚至于,连外国人都从中汲取养分,以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
综上所述,学习文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可略见一斑。希望引起您的注意。简而答之,仅供参考。
6. 文言文何以见负为什么是宾语前置
原文出自《晋书·列传第五十九》中罗企生的故事内容.原文“何以见负?”,为什么是宾语前置呢?首先,原文是由疑问代词“何”构成的疑问句;其次,这里的“宾语前置”是指介词“以”所带的宾语“何”的位置前置,而宾语前置是古汉语中一种独有的语法现象;再其次,从原文的语法构成来看,介宾短语“何以”充当述语“负”的状语,由于介词“以”所带的宾语“何”没有出现在介词“以”的后面,而出现在介词“以”的前面,所以原文“何以见负?”中的代词“何”是介词“以”的前置宾语.而原文“何以见负”,可理解为“以何见负”.最后,原文的大意是:为什么要背弃(我)呢?注:何:疑问代词,表疑问,可译为:什么.以:介词,表原因,可译为:为.见:指代副词,这里可译为:我,并充当动词“负”的前置宾语.例如:《孔雀东南飞》: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这里的“见录”意思即为“记得我”.)负:动词,背弃,违背.例如: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又如:田荣者,数负项梁.《史记·项羽本纪》:。
7. 如何更好更快的理解文言文
一、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的翻译,是指把用文言写成的文章,译成现代汉语。
文言文的翻译,是训练和提高古文阅读能力、检查和考核古汉语水平的重要手段。 文言文的翻译有两种:直译和意译。
所谓直译,是指基本上按照原文的字句来翻译,努力使原文中的每个词都能在译文中得到反映。例如: 原文: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史记?陈涉世家》) 译文:如果现在真的用我们这群人假?GD799?说是公子扶苏、将军项燕的队伍,作为全国的倡导,一定会有许多响应的人。 所谓意译,是指不全按照原文字句、只按照原文的大意,笼统地加以翻译。
例如,上面那个例句可以译为: 如果我们现在果真发动义举,向老百姓假称我们就是公子扶苏、将军项燕的军队,在全国带个头,那么,一定会有许多人响应我们,跟我们一起干。 一般来说,文言文的翻译应当采用直译,而不采用意译。
二、翻译的标准 近代著名学者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首次提出了翻译的三项原则和标准,即“信、达、雅”。他说:“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信、达而外,求其尔雅。”这也是古文翻译的标准一.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
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
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④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⑤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⑥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⑦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⑧此三者,吾遗恨也。 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⑩斯用兵之效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
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
(句数在3句以上)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④梁父即楚将项燕。
⑤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⑥非死,则徙尔。
⑦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⑧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⑨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⑩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坚利也。 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二.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
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被动句。
(句数在3句以上)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故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 ④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
2.“为”“为……所”表被动。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为予群从所得。 ④恐为操所先。
⑤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三.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
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大王来何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
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
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
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
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
[小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③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④何由知吾可也? ⑤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⑥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 ⑦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⑧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 四.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