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是范仲淹的名篇,但文中所写洞庭之景是不是范仲淹亲眼所见,历来极具争议,至今没有定论。
《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的缘起:范仲淹劝谏朋友之作
关于《岳阳楼记》的缘起,范仲淹在文中已有所交代: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乃重修岳阳楼……属予作文以记之。
由此可见,这篇大名鼎鼎的《岳阳楼记》是滕子京在巴陵郡重修岳阳楼后嘱托范仲淹而作的。而滕子京又是何许人也?他怎么就能找上范仲淹呢?这得从《宋史》中找找答案。
据《宋史》记载,滕子京名宗谅,子京是他的字,与范仲淹同一年考中进士。范仲淹对他的才华称赞有加。后来因御史中丞王拱辰弹劾他有贪污等行为,被贬官至岳州,即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称的巴陵郡。这才有了他重修岳阳楼的事情。
重修岳阳楼后,滕子京就给范仲淹写了一封信,请他为岳阳楼作记。这封信就是《与范经略求记书》。滕子京在信中交代自己请范仲淹为岳阳楼作记的原因时说道:
窃以为天下郡国,非有山水环异者不为胜,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文字非出于雄才巨卿者不成著。
滕子京《与范经略求记书》,见于《巴陵县志》。
他以为天下郡国须有奇异山水环绕者方为胜地,而山水须有可供人登高观赏的楼观方能显名,而楼观须有文字称颂方能长久留存,而文字则必须出自才华卓著之人之手方能扬名天下。他认为范仲淹就是那才华卓著之人,凭他的文字,自己重修的岳阳楼就能留存千古了。从这里可以看出,滕子京还是非常有见识的,历史证明他的论述是正确的。
滕子京的请求已经发出,那么范仲淹是如何想的呢?滕子京请范仲淹为岳阳楼作记,在信中说是为了让岳阳楼如人一样有灵魂(《与范经略求记书》:“所谓岳阳楼者,徒见夫屹然而踞,岈然而负,轩然而竦,伛然而顾,曾不若人具肢体而精神未见也,宁堪乎久焉?”),但他想宣扬政绩、抬高身价的意图也是相当明显,难道范仲淹就因为抹不开朋友的面情而答应了他吗?事情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并非单纯为了照顾朋友的面情,这里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范公偁在《过庭录》里说:
滕子京负大才,为众忌疾,自庆阳帅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文正(范仲淹)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祸。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患无隙以规之。子京忽以书抵文正,求《岳阳楼记》。故《记》中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盖在谏故人耳。
范公偁的意思是说,滕子京才华出众,但是被人嫉妒排挤,贬官到岳州,他就非常郁闷愤慨,还常常挂在脸上,好像怕人不知道一样。范仲淹与他是好朋友,爱惜他的才华,怕他因此招致更大的祸患。但滕子京这个人又很自负,很难听进去别人的劝谏。范仲淹知道直接劝他没有任何效果,正想办法如何劝他时,滕子京正好找他为岳阳楼作记,于是范仲淹就趁机在《岳阳楼记》中表达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来委婉地劝谏好朋友。
范公偁《过庭录》,“名落孙山”的故事出自这本书。
范公偁是范仲淹的玄孙,他在《过庭录》中的记载,都是听他父亲所讲。其中关于范仲淹的记载,可信度极高。范公偁的记述在其他人的记述中也可以得到作证,如南宋周煇的《清波杂志》(卷四)说:
滕子京守巴陵,修岳阳楼,或赞其落成,答以:“落甚成,只待凭栏大恸数场!”
意思是,岳阳楼落成后,有人向滕子京祝贺,滕子京却气恼地说:“落什么成,只等着凭栏大哭几场!”正好印证了范公偁所说的“愤郁颇见辞色”。由此可见,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后,心态很崩。范仲淹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借《岳阳楼记》之名,行劝谏之实,表现出了以天下为重的宽广胸怀。
范仲淹未到洞庭湖:从《洞庭秋晚图》说起
滕子京在《与范经略求记书》中称范仲淹为“邠府四路经略安抚资政谏议”,可见范仲淹当时在邠州(今陕西彬县)任职。据《宋史》记载,范仲淹当时为“资政殿学士、陕西四路安抚使、知邠州”。这是庆历四年春天的事情。不久范仲淹就“以疾请邓州”,因此他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岳阳楼记》结尾有“时六年九月十五日”的表述)写作《岳阳楼记》时当在邓州(今河南)。由此可以确定,范仲淹在写作《岳阳楼记》时是没去过洞庭湖的。
那么范仲淹有没有可能在这之前去过洞庭湖呢?从滕子京的《求记书》看,似乎也没有。滕子京为什么请范仲淹作记,而不是就近找一个人呢?湖南的岳麓书院前可是挂着“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对联的。这是因为他看重了范仲淹的思想境界、志趣情操和文学修养:
执事文章器业,凛凛然为天下之特望,又雅意在山水之好,每观送行怀远之作,未尝不神游物外而心与景接。
滕子京说范仲淹的文章、功名、学识是天下一流的,又喜欢山水美景,即使没有亲至,却能神游其中,心中自有美景。这就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滕子京说了范仲淹许多适合作记的条件,却没有说他曾到过洞庭湖,对岳阳楼分外熟悉。最关键的是,信中滕子京还说了这样一句话:
谨以《洞庭秋晚图》一本,随书贽献,涉毫之际,或有所助。
滕子京的《求记书》中还附带着一幅画,从名字《洞庭秋晚图》看,画中内容是洞庭秋景。请范仲淹作记,为何要附赠一幅画呢?滕子京说的很清楚,是为了让范仲淹“涉毫之际,或有所助”,就是为了让范仲淹作记时参考用的。
洞庭秋色
滕子京是出于何种考虑,要给范仲淹一幅《洞庭秋晚图》做参考,助他作记呢?我觉得有以下两种可能:1.范仲淹从来没到过洞庭湖,未见洞庭景色;2.范仲淹来过洞庭湖,只是时间过于久远,恐他记忆模糊。
到底哪一种更接近实情呢?我们看一看范仲淹是如何写洞庭之景的,或许就能明白。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这一句总写洞庭之景,描摹概貌,写洞庭湖水势浩渺,气象变化多端。这不用到过洞庭湖也能写出。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此写洞庭湖阴雨连绵,风急浪高的景象。但如果单独拿出来,洞庭湖的样子却是一点都看不出来,何处湖泊再淫雨连绵,阴风怒号之时不是这个样子?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此写洞庭湖春光明媚,天气晴好时的美景。但跟前面所写一样,单独抽出,却是一点洞庭湖的样子都看不出来的。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说“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写了鄱阳湖傍晚时分渔舟唱答的景象。范仲淹所写“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置于鄱阳湖上又有何不可呢?
渔舟唱晚
由此可见,在《岳阳楼记》中,范仲淹并没有着意写景,重在议论抒情。所写之景都浮光掠影,摹写其大概罢了。这种情况似乎更能说明,范仲淹从来没有来过洞庭湖。
范仲淹所经之地:终其一生未到湖南地界
范仲淹传出自《宋史·卷三百一十四·列传第七十三》。据其记载,范仲淹,字希文,先祖是邠州人(陕西彬县),后来举家迁徙至江南,定居苏州吴县。两岁父亲去世,随母亲改嫁至长山,更改姓名为朱说。长大后得知身世,拜别母亲去了应天府(南京)学习。后来考中进士,任职到了广德军(今安徽广德县),后来又调至集庆军(今南京)任职,恢复了原来的姓名范仲淹。后来又到过泰州(江苏泰州)、楚州(江苏淮安)做官,因母亲去世辞官。
晏殊在应天府任职时将范仲淹召到身边,后来推荐他为秘阁校理(河南开封)。因为上疏请太后还政,范仲淹被贬为河中府(山西)通判,调任到陈州(河南)。太后驾崩后,范仲淹被召回朝廷,任右司谏(河南开封)。
江淮(江苏、安徽一带)大旱,范仲淹奉命安抚。因为郭皇后被废的事情,被贬至睦州(浙江淳安县)。一年后,调至苏州(江苏),曾在太湖治水。治水未结束,就被调往了明州(宁波),因转运使上疏没有去,留在苏州,直到治水结束。不久便被召回中央,出任开封府尹。
因与宰相吕夷简不和,贬官至饶州(江西鄱阳县)。一年后,调到润州(江苏镇江),又调到越州(浙江绍兴)。李元昊反叛后,召回中央,在永兴军(陕西)任职,后改任陕西都转运使,请命前往延州(陕西延安)整治边防。因事降职,调任耀州(陕西铜川),又调任到庆州(甘肃庆阳),任职环庆路(甘肃庆阳)。
范仲淹画像
后改任邠州(陕西彬县)观察使,守边数年。李元昊请和,任范仲淹为枢密副使,后受到欧阳修推荐,出任参知政事(宰相),推行改革,史称“庆历新政”。因受到保守派反对,改革失败,范仲淹再次请求守边,出任河东(山西)、陕西宣抚使。功绩卓著,改任陕西四路安抚使,任职邠州(陕西彬县)。这正是滕子京写信请他作记之时。后来因病调任邓州(河南邓州),在邓州写下了《岳阳楼记》。不久,范仲淹又调任到杭州,病情加重,请命到颖州(安徽颍州),未到任就去世了,享年六十四岁。
从《宋史》的记载中可以看出,范仲淹一生主要活动在江苏、浙江、河南、陕西一带,似乎并没有涉足湖南一带,无缘见到洞庭湖真容。但他见过太湖、鄱阳湖等与洞庭湖齐名的大湖泊;再者从小在江南水乡长大,对水泽湖泊还是非常了解的。这样,即使他从未到过洞庭湖,也不妨碍他神游千里,将从未见过的洞庭之景写得跃然纸上,让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向往。
范仲淹(898年10月1日~1052年6月9日),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北宋初年政治家、文学家,幼年丧父,其母为了他们兄弟三人的生活,迫不得已改嫁朱家,范仲淹改名朱说。
范仲淹一生最有名的政治事件就是庆历新政,此时他官居副宰相,之后因改革触及到了旧势力的利益,新政失败,他本人也被迫贬谪,到邓州任知府。
在邓州任知府期间,他接到好友腾子京的来信,让他写一篇有关岳阳楼的文章,范仲淹一看,马上动笔挥墨,写下了影响千古的名篇《岳阳楼记》。然此时他并不在岳阳楼上,而又如何能写下这流芳百世的千古名篇,其因如下:
范仲淹自小就居住在太湖这边,他对太湖之景,太湖之水有着深刻的观察和感情,而太湖与岳阳楼外的洞庭湖相辉相应,有着共同之处,故范仲淹挥笔写岳阳楼外的洞庭湖之美时,既可借鉴太湖之美留下印象,又借此表达了他郁郁不得志的爱国之情而挥笔成豪。
其次,《岳阳楼记》里除了风景意境的描写,还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句,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等,这些都表达了一个人需要有高尚的品德与人生境界的追求,我们也可以在这里侧面看到了范仲淹的精神追求,实际上这也是范仲淹一生的总结写实。可以说《岳阳楼记》的影响力之广远,这与范仲淹的为人处世的儒家精神是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