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败是赢了还是输了

时间:2023-10-28 19:01:57编辑:奇闻君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诸葛亮的五次北伐,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诸葛亮与司马懿十分相像,不是指人品与德行,而是经历。俩人都是以文臣身份,执掌军事,并且都做得很好。

俩人区别之处在于,诸葛亮通过掌朝堂大权而管军事,司马懿则通过军事掌握了朝堂大权,从另一面来说,诸葛亮成全了司马懿。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前,曹魏的重心在淮南与荆州,时不时与东吴做过一场,对西方雍凉地区不够重视,也许认为蜀汉实力最差,老实窝着就好,绝不会轻启战端。不过也是,刘备死后,诸葛亮为了积攒蜀汉实力,确实“老实”了不少时间。

蜀汉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扬言出褒斜道攻郿,以赵云、邓芝为疑兵驻扎箕谷。他本人则率大军出祁山,攻略陇右。

第一次北伐的结果,不少人都已经了解,马谡在街亭被张郃击败,诸葛亮没了优势,只得将一部分人口迁入汉中,不了了之。这一次北伐,诸葛亮在军事上没有占据优势,却也给曹魏造成不小麻烦。

曹睿不仅派出曹真、张郃领兵10万出征,还亲自坐镇长安,安稳雍凉局势,可见诸葛亮对曹魏的冲击。当时魏都洛阳甚至有曹睿已死,迎立曹植登基的传闻。这也是诸葛亮大军压境对曹魏影响大的另一个辅证。

诸葛亮对上司马懿,是在第四次北伐。二、三次北伐虽说分为两次,时间上却紧挨着。这时候曹魏正攻打东吴,诸葛亮打陈仓,主要目的应该是为东吴减轻压力,至于拿下陈仓,诸葛亮大概率是可拿可不拿的态度。

等到粮食耗尽,诸葛亮从陈仓退军。魏将王双率兵攻击,被诸葛亮斩杀,可见诸葛亮是主动撤退。说是退军,也仅仅不打陈仓而已,诸葛亮掉头跑向西北,拿下武都、阴平二郡,这便是第三次北伐。

从最后结果看,诸葛亮打陈仓要不是为东吴减轻压力,要不是为自己打掩护,也许二者皆有,无论如何,二伐、三伐蜀汉没有大损失,不仅斩杀王平,又新得二郡,一场大胜。

诸葛亮不断骚扰,让曹魏苦不堪言,在公元230年,也就是诸葛亮三伐的第二年,曹睿派曹真、司马懿、张郃三路大军伐蜀,不过因为天气原因最后不了了之。

公元231年二月,诸葛亮再一次北伐。这时候曹真病死,司马懿都督关中,第一次独自领兵对抗诸葛亮。

司马懿开打前,张郃建议在雍、郿一线分兵驻守,防止诸葛亮偷袭。司马懿却不同意,他认为分兵的话只会降低己方战斗力,不利于与诸葛亮交战。司马懿仅有一个打算,寻到诸葛亮主力,冲上去以实力碾压(曹魏大军人数多)。

诸葛亮才不跟司马懿决战,蜀汉人口比不过曹魏,培养一个士兵很难的。当他发现司马懿后方空虚,便留下一部分士兵继续攻打祁山,自己率军绕过司马懿,攻打上邽。

诸葛亮攻打上邽是为了获取军粮,上邽附近曹魏田地的新粮食还没有收割,诸葛亮拿下这部分粮食后,便有了再战之力。留守上邽的费曜和郭淮自然会阻止诸葛亮,却被诸葛亮杀退。蜀汉大军收割新麦后,再次转移目标。

张郃对司马懿说,诸葛亮粮草不足,不用追着打,等他粮食耗尽了自会退去。司马懿也许是为了证明自己,一定要正面杀败诸葛亮,没理会张郃的建议。司马懿一直追着诸葛亮跑,这或许是“打跑”了武侯的另一种解释吧(晋书记载的是司马懿击败诸葛亮),谁又说得清呢?

司马懿是大军统帅,张郃也只得听命行事,继续追击诸葛亮。曹魏大军追到木门道,与诸葛亮发生大战,曹魏车骑将军张郃被蜀汉射杀,车骑将军仅次于大将军,是曹魏阵亡的最高级别将领。

现代不少人认为,张郃的死是司马懿的“阴谋”,这想法有点天真了。

这时候曹睿正当壮年,司马懿也不过刚刚接手关中大权,他凭什么敢有篡夺曹魏大权的想法?难道他知道自己会比曹睿活得久?还是说司马懿算准了诸葛亮一定能杀死张郃?若真要这么想,还不如认为诸葛亮和司马懿事先商量好的呢。

与其说张郃被司马懿阴谋害死,不如说是被司马懿的“大意”害死,他没有想到以谨慎著称的张郃,会死在诸葛亮手里。张郃以谨慎著称,最初曹操让他担任夏侯渊的副将,便因为夏侯渊性子急,需要一个谨慎之人在一旁看着。

正是有了这一次的大败,司马懿听取了已死的张郃建议——不与诸葛亮刚正面。

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屯兵武功五丈原,与司马懿对峙于渭南。诸葛亮数次挑战,司马懿就是坚守不出,等着诸葛亮粮草耗尽。

敌人数次挑衅,曹魏却不予以回应,对己方士气损害太大。司马懿为了安抚众将,借辛毗持节的名义,弹压诸将:不是我不想打诸葛亮,是上头不允许啊。哪怕有辛毗这个背锅侠,司马懿“畏蜀如虎”的名头也传出去了。

在《晋书·宣帝纪》中还记载了一件事,诸葛亮为了逼司马懿出战,将女人衣服寄给他,嘲笑司马懿不是男人。哪怕受到如此羞辱,司马懿也没有出来与诸葛亮大战一番。

亮数挑战,帝(司马懿)不出,因遗帝巾帼妇人之饰。——《晋书·宣帝纪》

诸葛亮看对方不出兵,蜀汉粮食又不够,便想着就地屯田,诸葛亮打算将此地变成长久驻军的地方。我只想说:武侯大人,这是大前方,您这么“赖”着不走,真得好么,曹魏不要面子的?

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於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三国志·诸葛亮传》

诸葛亮能在前方屯田,已经说明曹魏对雍凉的控制力下降,诸葛亮对曹魏是占据上风的。虽然取得对关中的战略优势,武侯自己却没了时间。若再给诸葛亮六七年年时间(诸葛亮死于234年,曹睿死于239年),进入中原或许不可能,拿下关中大概是没问题的。

诸葛亮与司马懿,在第四次北伐交手中,诸葛亮完胜。第五次北伐说不上谁胜谁负,司马懿知道自己在战场上不是诸葛亮的对手,便想着利用诸葛亮粮草不济的缺点,希望借此击败对方。

要做到“知己知彼”,才能做一军统帅,司马懿在这方面做得不错。明知道比不上对手,还硬上,那是莽夫而非将军。司马懿算不上“畏蜀如虎”,只是有自知之明罢了。

司马懿想等着武侯粮草耗尽退去,哪知道诸葛亮没打算走,正是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一物降一物啊!

上一篇:祝融之灾

下一篇:银青光禄大夫